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从经济转型到政治转型——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对话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11-19 13:26

  三.强力反腐同时要防止官员不作为

  《高见》:您给各地官员上课,了解到的当下官员心态怎样?

  汪玉凯:我确实经常到地方为官员们讲学,也了解到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我认为,总体上看,大多数地方官员对中央强有力的反腐是持支持态度的。认为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但在实施中,有些官员也对反腐和转变作风产生了某些疑虑或困惑:比如有少数人认为反腐是不是泛化了,出现人人自危。他们认为,过去一个时期大环境过于宽松,使很多人失去了警觉,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一杀回马枪,不管摊上大小事,都是问题。从而使一些官员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畏惧感。

  与此同时,贯彻实施八项规定、转变作风方面,几年下来成效明显,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公务人员的肯定。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些地方执行中也存在一些走样情况,有的也有不同意见。比如对办公室面积的严格规定,公车改革等,暴露出一些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倾向,导致了新的浪费。我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级市调研,他们反映,该市地区面积比东部一个省大,一年有一半时间天气寒冷。过去都配的越野车,现在一刀切,将越野车全部封存,重新购置了帕萨特。他们说,这样的车符合规定,但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和工作需要,最终可能对公务人员深入基层调研等会带来不利影响。

  《高见》:其实最主要应该做到公开。

  汪玉凯:现在车改后,开销是否有所增加?各地一个标准是否可行?车改后对党政部门的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我以为都需要跟踪进行科学评估和研究。比如县和乡镇一把手,按照级别只是处级和科级,但实际又需要经常下去,应该具有灵活性。需要防止上面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拍脑瓜制定政策,然后让领导决定,到下面无法实施的情况。

  《高见》:因为这种状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面讲的地方改革动力不足、官员不作为、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社会上就有声音认为,这是不是强力反腐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您怎么看?

  汪玉凯:这样的结论倒未必正确。造成一些官员不作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反腐败、转作风仅仅是一个可以考量的因素。从长远看,关键在于反腐败、转作风后,我们能不能形成对官员新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新的工作氛围。这很重要。比如今年国务院派出20多个督查组对地方进行工作督查,反馈的问题很多。比如铁路基建项目,有的完成不到10%,钱花不出去,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央的保增长目标。过去推进项目有好处,现在不敢拿好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出现消极抵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上面着急,下面不急,这就出现了矛盾的格局。

  因此,在反腐过程中如何防止官员不作为需要认真思考,找出解决对策。现在中央领导看到了不作为现象的危害性,积极应对。我的整体感觉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从政策上看,要有破有立,二者并举,不可偏废。这就是说,对于过去的灰色收入,与民争利、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坚决制止,但也要维护公务人员正当的权利和利益,特别是要保证他们的正常福利,比如落实休假制度和加班费等,现在领导不休假下面的人不敢休假,这是不正常的。这两年破的方面比较多,但总体感觉立的不够,要考虑官员也是人,他们的实际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这不应该是我们的初衷。

  《高见》:最新出台的《中共纪律处分条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尤其新增不得妄议中央,引发广泛关注。中共强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针对什么?

  汪玉凯:《中共纪律处分条例》一是体现了党纪严于国法,二是凸显党要管党,并将党纪纳入法治框架。党纪过去在实施中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是流于形式。有的官员甚至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没事,现在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党内一套规矩,违反了党纪,一定会受到惩治。这些举措,从长远看,有重要意义。

  从党内惩治腐败处理机制上看,目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中纪委办案到底,现在纪律和法律分开,中纪委只管违纪,违法交给司法,把党和国家的职责分开了,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全面从严治党。

  在充分肯定这一条例修改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方面引发的一些社会疑虑。比如说条例中提出的"妄议中央"?我了解到在社会上确实引起了一些议论。我的看法是,所谓妄议中央应该是有特指的,比如少数高官可能存在某些非组织活动的问题,甚至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什么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可能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至于一般党员,按照党的组织原则、正常程序对党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不应该在妄议中央之列。

1 2 3 4 5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