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迟福林:以转型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10-10 22:38

  以转型改革应对挑战

  “十三五”要以转型改革应对挑战,化解经济下行压力,防范经济危机,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1.迎接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如何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主导

  (1)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总的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将达到55%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这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目前,虽然服务业增加值规模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今年上半年达到49.5%,创历史新高。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巴西和俄罗斯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这使“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2)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在“三期叠加”时期,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实体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2%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合理产能利用率大概在81%以上,我国工业产能低于合理水平9个百分点。第二,全面性过剩,不仅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有的行业出现“先进产能”过剩。第三,大量落后产能难以退出。未来几年,通过“一带一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可以为某些优势产能、过剩产能寻求出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布局,缓解我国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

  (3)制造业利润持续走低,实体经济困难加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近几年在3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9个行业总资产利润率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第二,社会资源流向“虚拟经济”,“脱实向虚”问题严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和人才,目前社会资本流向“虚拟经济”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几年呈缩小态势,但是制造业资本向东南亚转移趋势明显。

  2.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从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

  (1)创新驱动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中后期,效率的提升主要在于创新。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60%左右。比如,国外机器人制造企业仍然占据中国近90%的市场份额,核心零部件仍需要进口。

  (2)自主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在5%左右,美、英、法都在10%以上。近年来,尽管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经费的比重仍偏低。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发达国家在40%以上。

  (3)创新驱动重在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带有考试型、封闭性、行政化的某些特点,而这又是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加快形成创新型、开放性、专业化的教育体制,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深化教育改革,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3.全面改革突破的挑战——从被动改转为主动改

  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是改革。总的看,在利益固化的背景下,改革的阻力相当大,形成全社会的改革共识及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1)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利益关系、权力结构的调整,使得改革的复杂性、深刻性、艰巨性明显加大。从全社会看,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利益关系调整、权力结构调整的新阶段。以金融为例,混业发展已经成为现实和趋势,但现行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与此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需要尽快成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以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需求。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大氛围。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尚未形成:一是改革面临某些理念的束缚、干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比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尽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但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来看进展缓慢。二是一般性讲改革故事的人多,干改革实事的人少,有冲动、有热情投入改革的人就更少。三是改革缺乏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改革的大环境,不作为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很多改革仅限于纸面,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某些改革有走“回头路”的可能。

  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突破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既能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实质性突破,又能奠定未来10-20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尽管目前对能否形成服务业主导仍存在诸多争议,但我认为,服务业主导的内涵主要指:一是服务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占比一般不低于55%。二是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根源在于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太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适应: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以农业主导;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以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化后期,产业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这表明,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

  (1)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业比重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比发展中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第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更加贴近居民消费需求。2008年,我就提出要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尽管当时存在诸多争议,但总的看,消费的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需求是不同的。以吃饭为例,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吃营养、吃特色、吃环境、吃文化,这不仅反映了消费者个性消费偏好的改变,更反映了消费增长动力的转变。

1 2 3 4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