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改革旗帜 铸就发展动力
———2014年昆明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是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科学把握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一批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一场深刻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省委立足省情实际研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推进改革,相继出台了国有企业、开放型经济、农村综合改革等重要改革举措,实现了良好开局。
号令在前,重任在肩。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如何更好地融入全国改革开放大潮,如何当好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如何通过改革铸就新的发展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年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改革决策部署,高举改革旗帜,创新开拓进取,把改革作为破解昆明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把改革作为推动昆明加快发展的最强动力,把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最大红利,认真研究谋划,健全组织架构,制定改革蓝图,抓好任务落实,各项改革工作坚决推进、主动推进、有序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扎实起步。
2014年12月28日,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报告中,“改革”出现了57次。报告提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狠抓改革攻坚,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开放先导,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打开局面,用开放的视野拓展空间,为昆明发展再创新优势、再添新动力。
背景:认清发展形势、问题倒逼改革
与全国、全省一样,昆明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曾几何时,99’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把昆明从发展末端上升到发展前沿,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春城”也一度是全国城市发展的示范和样板。时至当下,昆明已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标兵越远、追兵越近的攻坚克难阶段。放眼全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放眼周边,弱者已壮、强者更强。2013年,昆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6位,西部排名第3位,与成都、长沙、西安的差距越拉越大,对南宁、贵阳等城市的优势正逐步缩小。在省内,尽管昆明经济独占鳌头,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排在全省中下游行列。审视这一局面,表面上看是发展的差距,实质是思想解放的差距,改革创新的差距,改革力度和深度的差距。市委充分认识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当好全省的排头兵和火车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铸就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昆明顺时应势之举。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沿边开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昆明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了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主战场、“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前沿、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中央处理器”,这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我们在更高平台、更广空间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难得条件。实践表明,成渝经济圈让成都、重庆迅速成为了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成就了“大西安”格局,泛北部湾经济区极大推动了南宁快速崛起。立足新形势、新机遇,我们能不能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能不能在新一轮改革的同一起跑线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能不能肩负起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敢于开拓的勇气,有没有善于创新的智慧,有没有攻坚克难的担当。审时度势,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通过改革红利的最大释放,不断激发和扩散昆明的发展优势,更好地主动支持和服务滇中城市和滇中产业新区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全省全国的改革大潮中,努力开创昆明改革发展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昆明转型发展之需。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地方可用财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严峻形势的影响,昆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后 “水落石出”,发展后劲与动力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增长、转型、改革正高度融合,增长与转型倒逼改革,并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对于昆明而言,一方面要立足发展不充分的实际,做大经济总量,打牢物质基础,在发展的前提下加快转型、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抓住不以GDP论英雄的预留空间,沉下心来主动谋划改革、推进改革,以改革思维认识新常态,以改革举措适应新常态,以改革成效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事业引向深入,破除各种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机制优势,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雨打黄昏隔夜晴。我们宁愿忍受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的短期阵痛和冲击,也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事关长远的改革上,跳出短期看长期、跳出速度看结构、跳出政策看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推动经济进入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