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它并不会发生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2-22 09:41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8日发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文章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原文编译如下:

  有一种担忧情绪正在全球市场蔓延:一场发生在中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扩散至全球范围,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

  这种中国崩溃论描绘了如下场景:由于中国经济放缓,2008年以后因经济刺激项目产生的大量债务成为坏账。试图挽救经济的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大幅贬值,希望以此推动贸易。企业和家庭争抢着将手中的现金和存款兑换成外币,迫使政府动用3.3万亿美元的储备保卫人民币。人们对金融体系失去信心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停滞。

  这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效应。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铁矿石、铜和机床市场。苹果、宝马、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的盈利都会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国将会陷入衰退。尽管这种关于中国危机的说法听上去貌似有理,但是它并不会发生。对此,有三个简单的理由。

  首先,北京没有理由突然让人民币贬值。当前是全球贸易减速时期,中国经济正在赢得市场份额。去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创下60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此外,如果中国真的要让人民币贬值,那么越南和泰国这些竞争对手会迅速让各自的货币贬值。中国从货币贬值中获得的积极影响将非常有限。

  第二,中国的金融部门实际上依然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因此,中国不可能出现巨额的资本外流。诚然,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使其成为可用于政府间交易的官方货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跨境资本活动的管制会放松。

  根据计算,因为“热钱”的流出,中国央行的货币储备已经流失了5000亿美元。但是,案例研究显示,这些外流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家庭导致的,因为家庭没有能力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交易;也不是外国公司造成的,它们受到了严厉的政府管制。

  因此,投机者最有可能是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大型国内实体。目前的反腐运动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这种行为上,从而减少这种类型的资本外流。

  第三,一场金融体系崩溃是不现实的。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债务已经达到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0%至300%的非常危险的水平。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个经济体进入一场金融危机的临界点。

  但是,中国的高存款率不仅支持并且要求一个更高的负债率。真实的储蓄率约为产出的38%,低于政府统计数据所报告的45%,但仍远高于美国的15%和日本的25%。

  中共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目前相当于GDP的15%——过低。这一债务还有足够的上升空间来帮助地方政府和清偿亏损的国有企业的债务。

  现实中,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痛苦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将导致中国经济减速,并令一些银行贷款注销,但是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中国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2016年的下半年降至约6.5%的低点,然后开始逐步回升。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如此之低的失业率更显难得。国际劳工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失业率为6.7%,其中美国和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为5.3%和10.9%。

  就业市场繁荣稳定,第三产业快速成长,占据经济“半壁江山”,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无不透射出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增幅高达21.6%,相当于每天新诞生1.2万家新企业。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弥补了工业部门失去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在部分行业去杠杆、去产能的当下,中国实现如此之高的就业水平也是经济结构成功转型的标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市场,这与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密不可分。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过去三年多来,中国政府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并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通过商事制度改革、试点营改增等财税改革、建立“负面清单”措施等为企业减负,为创业者松绑,为市场增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安利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完成的《2015安利全球创业报告》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创业环境友好度快速提升。85%的中国受访者表现出了强烈创业意愿,远高于全球55%和亚洲76%的平均水平。

  彭博社的报道说,自2013年5月以来,中国在中央层面就出台了20多份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包括放宽准入、减税降费、拓宽融资渠道等具体措施,为创新创业注入新的活力。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迅速达到世界级水平,2015年网上零售额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33.3%。

  美国《评论汇编》杂志称,中国正在给创新公司创造机会,使其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新想法转变为商业产品,中国的创新模式可能变成全球标准。

  就在CPI等数据公布的前一天,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鼓励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的五项“重磅”措施,意在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国有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促进创新成果产出,进一步释放创新的活力,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经济改革正走在正确轨道上,中国经济转型正在真实地发生,”全球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集团经济学家沙尔利·卡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产能过剩、部分企业负债过高等风险,卡蕾相信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手段应对。

  中国央行1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2.51万亿元,环比大增1.3万亿元,全面超过市场预期,创下历史纪录,显示出信贷加速投放,企业贷款明显增加,实体经济资金面将持续宽松的趋势。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认为:“虽然贷款跃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季节性因素促成的,但从贷款构成可明显看出,中国政府对国内金融业仍保持强大影响力,正在寻求刺激实体经济的活动。”

  中国政府的“工具箱”足够丰富,可以应对转型过程中各种风险和扰动,成为中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一大来源。这一点正得到越来越多海外经济学家的认可。

  高盛高华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说,对中国经济无须恐慌,“决策层本可以做得更多,但他们保留了‘很多弹药’,这点很重要。他们希望留下弹药,以防止受到极端尾部风险的冲击”。(来源:华尔街日报)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