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撤县设市30周年——三十载接续奋斗 新起点上再出发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5年,安宁市迎来撤县设市30周年。撤县设市以来,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破浪前行。从昔日以农为主、产业单一的县域,到如今工业强劲、三产兴旺的现代化新城;从基础设施薄弱、城乡面貌落后的状态,到交通路网密布、城市功能完善的格局,30年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奋斗的足迹,见证着安宁从区域发展梯队中的追赶者到排头兵的华丽蜕变。
撤县设市开启发展新篇章
2025年10月13日,安宁市迎来撤县设市30周年的日子。回望这座城市走过的路,1995年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坐标点。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宁撤县设市,这一历史性决策犹如一把钥匙,为安宁市打开了转型发展的大门,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踏上了崭新的发展征程。
如今,漫步在安宁的大街小巷,或站在城市制高点俯瞰,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现代厂房与古韵犹存的街巷交相辉映,穿梭往来的城乡公交与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相得益彰,这一切都生动展现着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
这份活力背后,是一段从发展困境到破局重生的奋斗征程。
在撤县设市工作推进过程中,当时的领导班子明确:这绝不是“换牌子、换帽子”,而是要“人换思想、地换装”,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安宁,随后便响亮提出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为全县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安宁市申请撤县设市的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993年12月31日,云南省政府向民政部呈报了申请审批报告。
199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宁市正式撤县设市。这一消息传来,全县上下备受鼓舞,而如何以设市为契机实现真正的发展突破,成为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课题。
为找准发展路径,1995年12月,安宁市级班子成员奔赴改革开放前沿——江苏张家港考察学习。“政府可以负债经营、可以向群众借贷”的创新理念,为干部们打开了发展思路。考察团在驻地宾馆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照先进找差距、摆问题、理思路,最终确立了“以超常规方式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这次考察成为安宁发展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学习张家港、建好安宁市”也成为撤县设市后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在清晰的战略指引下,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推进。1996年1月1日,安宁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鲜红的印章启用,所有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司的铭牌印章统一将“县”改“市”,宣告城市发展新阶段的开启。
从1996年开始,安宁市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突出以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掀开了跨越式发展的30年壮阔篇章。
从“围墙经济”到“城乡共生”,从农业县到工业强市,从区域跟跑到全省领跑,安宁市用30年实践证明:从县到市,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打破边界的勇气;从“跟跑”到“领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30年的久久为功。
三十而立的安宁,早已不是当年困于二元结构的小县。那段从县到市的跨越,终将成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原点,它提醒着每一个安宁人,唯有持续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才能在县域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更多从破局重生到领跑示范的精彩篇章。
站在撤县设市3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安宁市的每一步跨越都印刻着破局的勇气与坚守的定力。从打破路径依赖的观念革新,到工业立市战略的深耕践行;从农业县向工业市的艰难转身,到区域中心、全省标杆的持续跃升,3个十年的坐标里,写满了安宁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的担当,也凝聚着全市人民共建家园的热情。这场跨越三十载的奋进,不仅是数字增长的奇迹,更是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的生动注脚。
铸就市域发展新辉煌
30年后的今天,答案不仅写在经济腾飞的数字里、产业升级的车间里,更映照在民生改善的笑脸和城市变迁的画卷里。安宁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以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从县域经济的起步到综合实力的跃升,从工业基础的薄弱到产业集群的壮大,从城市面貌的简陋到功能品质的提升,从民生保障的不足到公共服务的完善,安宁市用30年的跨越式发展,生动诠释了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向时代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30年来,安宁市以加快发展为要,以经济转型为轴,以发展解危难,以改革来闯关,一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历经经济转轨、规模扩张、统筹发展3个创业阶段,走出了一条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由跳起摸高到再生跨越的奋进轨道,从产业形态到空间格局,从发展基础到综合实力,攀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5.5亿元起步,200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8年跨越500亿元,2021年超过600亿元,2023年站上700亿元台阶,2025年预计达到800亿元,较撤县设市之初增长30倍。
这份跨越30年的发展势能,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更为集中的释放。作为撤县设市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期间,安宁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动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为30年的发展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安宁市经济总量连续突破,经济增长在中高速区间保持稳定,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产业经济转型促使经济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十三五”末三次产业比重为3.5%∶54.8%∶41.7%,2024年调整为2.8%∶53.2%∶44.0%,第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三产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增强,形成了多产业与工业深度融合、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从2020年的127420元增加到2025年的155672元,年均增长3.1%。
工业经济呈现新面貌。“十四五”以来,安宁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抓工业、大抓招商,强化产业培育,狠抓项目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走出了工业发展由立到强的安宁发展之路,初步形成具有安宁特色的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电池三大优势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2022年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云铜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62亿元,预计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2021年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9%,中类行业从55种增加至69种,产品产量有钢材、水泥、精炼铜、黄金、磷矿石等48种,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电子信息等行业为支柱,行业类别较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投资结构升级实现新提升。“十四五”以来,安宁市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投资占比由2021年的30%上升至2025年的60%以上,工业投资占比由2021年的26%上升至2025年的55%以上,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优势持续巩固,产业升级加速推进,“工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
消费规模取得新成效。“十四五”以来,安宁市建成了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商圈,带动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入库了砂之船、润兴万家、尚购超市、远景通讯等多家重点零售企业,限上贸易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48家增加至2025年的151家,消费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86亿元。
争当云南县域发展标杆
解码这份亮眼成绩单,答案就镌刻在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之中。如今,它融入城市血脉,是安宁高新区深夜不灭的项目攻坚灯光,是社区里“共同富裕”政策落地的民生温度,是螳螂川两岸平衡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治理智慧。安宁市政府大楼前,这十六字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既是过往奋斗的见证,更是未来征程的号角。
正是这份精神滋养下的坚实积淀,让安宁在撤县设市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不仅交出了“十四五”的精彩答卷,更积蓄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底气与动能。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安宁市以“在云南县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示范、当排头兵”为新坐标,锚定新质生产力主航道,以更成熟的视野擘画发展蓝图,以更坚定的魄力践行使命担当:着力打造六个云南县域发展典范,为高质量发展铺就康庄大道。
——以“团结奋进”为引领,打造云南县域高能级产业聚集典范。全面落实产业强省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高效化、特色农业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以“求实拼搏”为准则,打造云南县域高质量城乡融合典范。深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城乡规划统筹管控,促进工农经济互促共进,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以“争创一流”为目标,打造云南县域高水平开放合作典范。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安宁在全国全省的区域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力争在开放合作领域走在前列。
——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打造云南县域高品质共同富裕典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踏踏实实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拼搏奋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让群众获得更多收入,享受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自加压力”为担当,打造云南县域高标准绿色转型典范。深入落实生态优先战略,主动加压推进生态问题长效治理和源头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让绿色成为螳川大地的最美底色。
——以“创新突破”为动力,打造云南县域高效能城市治理典范。团结各方力量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持续增强维护安全稳定能力,系统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深化平安安宁建设,力争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树立标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0年前,安宁市还只是滇中腹地一座普通的小县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落后,在区域发展中尚处于跟跑之列。3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崛起成为云南县域经济的领跑者,以强劲的产业动能、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书写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篇章。
产业布局从散到聚,形成了以西北部工业经济区、中东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南部生态经济区多极拉动的产业新布局。产业平台从弱到强,构筑了以“一园一港六基地”为主战场的“十大产业平台”。产业门类从少到多,培育提升了包括钢铁、磷盐化工等传统产业和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草钢项目等18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至120户。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农业产业化程度居全省前列。
这场跨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程接一程地接力奔跑——从打破桎梏到夯实根基,再到迈向高质量发展,每一段都镌刻着时代的刻度,凝结着汗水的重量。
三十岁,于人是而立之年,于城则是崛起之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高新区的智能车间,洒在宁湖公园晨练老人的笑脸上,这座城市的新故事正带着“自加压力”的清醒与“争创一流”的豪情,续写新的辉煌篇章。(云南日报 通讯员王莉莎 记者尹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