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乡村旅游打开全景模式——一路繁花一路景一半烟火一半诗
“您看这滇池日落,配上我们渔村的螺蛳壳夯土墙,拍出照片发朋友圈点赞量就非常高!”晋宁区小渔村大食堂的王大姐一边给游客端上美味的铜锅鱼一边笑着介绍;从昆明主城驱车1个多小时到石林县五棵树村,彝族撒尼姑娘正带着游客体验刺绣,针脚间跃动的阿诗玛图案引得众人频频拍照;安宁温泉街道的“耕耘里”,研学导师带着孩子们在农场里完成植物拓印……
从滇池畔的渔舟唱晚,到红土高原的民族欢歌,再到温泉小镇的研学课堂,如今的昆明乡村,正以鲜活的发展故事、多元的体验场景,勾勒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昆明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特色IP打造为抓手、政策精准赋能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实现从“零星点缀”到“集群发展”,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的跨越式转变,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让更多游客在山水间寻到“乡愁味”。
农文旅深度融合
解锁乡村旅游 “新玩法”
昆明立足不同区域的生态禀赋与文化底蕴,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也让村民的生活与游客的体验形成双向奔赴。
滇池沿岸,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效应持续凸显,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便是典型例证。
土生土长的小渔村村民王大姐,见证了村子的蝶变——随着“退塘还湖”“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鱼塘变成生态湿地,曾经的渔民纷纷转型开民宿、做餐饮。如今,小渔村的农家乐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座无虚席。“去年春节假期,光我们家就接待了100多桌客人,收入比以前捕鱼时增长3倍!”王大姐说。
如今的小渔村,不仅有“村中有湖、湖中有村”的原生风貌,更引入了帐篷营地、农耕体验园、艺术创作空间等新业态。2025年春节前夕,小渔村里由4户村民老宅改造而成的湖畔文旅度假酒店滇池右里试营业。酒店运营方云南同景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昕介绍,公司投入2000万元打造滇池右里酒店。每逢节假日,酒店的16个房间都是满房状态。不少游客表示, 在这里既能欣赏滇池美景,又能体验渔家文化,找回了久违的乡愁。
石林县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旅游+ 农业+文化”融合发展之路,石林街道五棵树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五棵树村毗邻世界自然遗产地石林风景区,全村423 户1209人充分发挥区位与文化优势,构建起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72家乡村民宿里,装饰着撒尼刺绣、彝族挂毯;16家农家乐中,彝族长街宴、斗牛宴是客人必点的特色;千亩生态观光果园里,樱桃、草莓、蓝莓轮番成熟,游客可随时入园采摘。此外,阿诗玛文化陈列馆的建成,让游客能深入了解撒尼文化。数据显示,去年,五棵树村经营收入达4880万元,接待游客51.83万人次,带动967人就业。
安宁市温泉街道则聚焦研学旅游,打造了“耕耘里” 乡村振兴项目,让城市孩子走进田园,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耕耘里”项目结合北塔村自然风貌,以绿色有机的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理念,保留当地村民耕作传统,同时引入新型种植技术,形成可观赏、可游玩、可研学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开设了压花艺术、植物染等文化体验类活动,蔬菜认知、播种育苗等科普研学类活动,以及大田劳动、教室劳作等劳动教育类活动,全年天天开放,日均接待能力达500人次。未来还将与多所学校联合共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让研学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特色IP打造
塑造乡村旅游 “金名片”
为打破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困境,昆明深挖地域特色,从精品线路、节庆活动、文化符号等维度入手,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IP,让每个村落都拥有独特的记忆点,也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
2025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命名8 条线路为年度昆明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东川区红土地镇的“红土地田园旅居精品线路”便是其中之一。这条线路串联起9个核心景点,不仅能欣赏红土地的壮美风光,还能体验多元业态。“以前来红土地只能拍照,现在能玩的项目多了,我们民宿的入住率也涨了很多。”东川既望山·陌野花园民宿老板说:“很多客人都夸民宿所在地的风景好,来了还想再来。”
除了精品线路,昆明还依托地方文化打造节庆IP,让传统节日成为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石林县的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经过多年培育,已成为昆明乡村旅游的一张“黄金名片”。东川区则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打造“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IP,让“惊险刺激”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
在文化IP打造方面,昆明多个村子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符号。斗南村以“花”为核心IP,打造斗南花神广场、花神舞台、花神塔等业态,2024年国庆节期间部分开放后,迅速成为昆明近郊的“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
滇池畔的海晏村,则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明清古村落”为IP,打响“观昆明最美日落目的地”品牌。2024年国庆节期间,海晏村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在2万人次左右,比平常增长1倍多。
政策精准赋能
把稳乡村旅游“导航仪”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昆明从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服务提升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规划布局上,昆明以滇池保护治理为底线,以 “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建设为指引,对滇池沿岸村庄进行系统规划。2023年,昆明启动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建设,对46个重点村按“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进行打造,其余137个村全部建成绿美乡村,构建“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我们按照‘重现长联画卷、唤醒历史记忆、寻找最美乡愁、绽放明珠光彩’的思路,对46个重点村‘一村一策’打造,避免同质化。”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初步形成美食类、民宿类、体验类等8类特色村庄。2024年,滇池沿岸又有50个重点村项目投入运营,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
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社区的“逆袭”,就得益于政策支持下的业态创新。“以前我们村以农业为主,收入单一,后来政府引导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还帮我们引进了专业运营团队。”福保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扶持下,福保社区依托“一山、一水、一半岛”的天然优势,打造了“福保村大地艺术精品线路”,并在2024年国庆假期举办了“福保大地丰收艺术节”。
为打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同质化,昆明还注重资源整合与经验推广。近年来,持续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资源,积极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安宁市册峨村、石林县五棵树村等先后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服务保障方面,昆明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安宁市温泉街道推进小镇智慧化建设,建成具备数字展示长廊、无人商超、无人书吧的小镇会客厅;海晏村引入“智慧导览系统”,游客通过小程序可获取古村历史讲解、非遗体验预约等服务。昆明还计划推动46个重点村全部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数字化。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生态保护、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等目标,做好村庄景观提升、产业转型、品牌塑造等工作,推动滇池沿岸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昆明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市将持续发力,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也让更多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评论】
绘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诗和远方”
如今的昆明乡村,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特色IP 为墨、政策赋能为纸,绘就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诗与远方”,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农文旅深度融合,是昆明乡村旅游破局的关键。昆明没有简单复制“观光打卡”模式,而是深挖各地生态禀赋与文化底蕴,让农业多了“旅游味”,文化添了“体验感”,既留住了“乡愁”,也让村民端稳了“旅游饭碗”。
特色IP打造,让昆明乡村旅游摆脱“千村一面”。东川红土地以“田园旅居”线路串联美景与业态,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石林火把节注入现代元素,从传统节日变身“流量密码”;斗南以“花”为核,打造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海晏村守护明清古村落风貌,让历史韵味成为独特吸引力。这些IP如同一张张“金名片”,赋予每个村落独特的记忆点,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
政策精准赋能,则为昆明乡村旅游筑牢根基。从滇池沿岸“一村一策”打造46个重点村,构建环滇池生态旅游圈,到完善智慧导览、数字平台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再到发放文旅消费券、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破解发展难题——昆明的政策支持既有顶层设计的规划引领,也有贴合实际的精准帮扶,让乡村旅游发展有方向、有保障。
昆明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乡村是充满潜力的 “宝藏地”。当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旅游之力深度融合,不仅能让游客寻到“诗与远方”,也能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