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不了解农民真实想法,制定不出好的农村政策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10-10 20:16

  “众望所归”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使之成为中央决策,“群众、干部反映良好”。

  “胡耀邦说,农村工作的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5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在年初布置调查题目,到秋季总结,冬天起草文件,次年年初发出。”杜润生回忆。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发布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号文件”: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杜润生认为,五个“一号文件”,从始至终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他曾列下参加“创作”次数较多的人,包括刘堪、张云千、祖国朴、段应碧、王岐山、陈锡文、杜鹰、周其仁、王小强、霍泛、吴镕、张根生、王郁昭、赵文欣、杜瑞芝、温秀山、董家邦、杨泽江、赵树枫等省区市农口负责同志,以及谢华、杨珏、吴少文、郑重、吴象等几位参加农研中心主任会议的同志。

  到晚年,他已不愿过多回顾自己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中的贡献,他说那是农民自己的发明。

  杜润生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当时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经用尽;如果不触动深层结构,就很难再前进一步。正是因此,农村改革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他写道。

  “追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在文献的丛林中检索,还是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回望,我们都看到一个众望所归的名字——杜润生,杜老。”2012年7月18日,在庆祝杜润生百岁寿辰的宴会上,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致敬词”中说。

  (本文参考自《杜润生:五个“一号文件”出台始末》、《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杜润生:一个符号的伟大》、《徐庆全:我眼中的杜润生》、《杜润生:包产到户一锤定音》、《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起草五个“一号文件”》、《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等。)

  来源:澎湃新闻


1 2 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