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不了解农民真实想法,制定不出好的农村政策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10-10 20:16

  开启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杜润生得到平反。恢复工作后的杜润生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农村和农民。

  就在此时,远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名户主为了能“吃饱饭”,在一份错字连篇的“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却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春,在时任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下安徽省早已试验包产到户,但是包产到户并未成为主流。

  1980年,在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杜润生借机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

  这个建言得到时任副总理姚依林的支持,随后邓小平也终于发话表示赞同——在另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

  但党内意见远未统一。

  在1980年9月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出现了“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

  “发言反对包产到户的,有福建、江苏、黑龙江几省的省委书记。支持的,有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杜润生回忆。

  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关大道,不能退出。”就在杨易辰讲话时,池必卿插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贫困区就是独木桥也得过。”

  杜润生只能和胡耀邦、万里商量对策。他巧妙地改写文件,最终形成了后来著名的75号文件。

  杜润生回忆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前面加了一段:“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前进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但过去人民公社脱离人民的做法必须改革。在现在条件下,群众对集体经济感到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可以包产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由此开始,中国农村改革全面开启。

  结束争论 

  “75号文件发出后,各地试验的结果是‘一包就灵’,贫困地区第二年就有饭吃,其他地区能增产。”杜润生曾撰文回忆。

  1981年春夏之交,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

  1981年冬,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会后不久,时任国务院总理到东北考察,写回一封信说,今后不要再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形式了,群众自愿选择,选上啥就算啥,领导不要硬堵了。

  “由于此前包产到户已经得到邓小平的支持,我们就据此起草了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杜润生回忆。

  文件报送给中央,邓小平看了以后说:“完全同意。”陈云看后叫秘书打来电话,说:这个文件我已看了,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这才让杜润生心里的石头落下。

  1982年的“一号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文件提出,所有的责任制形式,包括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不同于过去的分田单干,更不能当作资本主义去反对。

  文件的核心,是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取消了包产到户的禁区,尊重群众的选择,并宣布长期不变。

  “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约为3000亿公斤。集体化20多年当中,国家每年收购粮食300亿-350亿公斤,只要多购1/10就会挤占农民的口粮。可是,一搞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到1984年,粮食就增加到4000亿公斤。同时,农业总产值增长68%,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66%,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紧接着,劳动力从公社制度下解放出来,乡镇企业大发展,加之外资企业、私人企业形成一大块非国有经济,矫正公有制经济形式过于单一化的弱点,并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了新的巨大的来源。这些,为推动全国经济改革起到了鼓舞信心的作用。”

  杜润生认为,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在全国推开,能够最终说服大多数本来持有不同看法的干部、群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它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1 2 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