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强化项目运行监管。PPP项目坚持市场化运营,财政部门、项目实施机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监督PPP项目公司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组织工程建设,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并对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财政部门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PPP项目公共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由政府、服务使用者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绩效目标、运营管理、资金使用、公共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等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建立统一的项目名录管理制度和财政补贴支出统计监测制度,按照政府性债务管理要求,指导各地合理确定补贴金额,依法严格控
制政府性债务,切实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今年1-6月,96个基础设施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通过贷款、信托、企业债、基金、融资租赁、BT(BOT)等方式融资到位资金741亿元,同比增长80.7%;完成投资166亿元,同比增长26.4%,为云桂铁路昆明枢纽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昆明新南站、飞虎大道南段、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市财政局)
三、市委改革办“把好三关、做到三化”加强工作痕迹管理。市委改革办在日常工作中,把好“三关”,做到“三化”,加强工作资料的痕迹管理,使每项工作、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收集关。围绕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对凡是改革办公务活动中形成、办理完毕并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收发文件、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相关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材料、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方案文件、领导讲话、调研督查等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既收集纸质载体,又收集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文件等非纸质资料,确保资料应收尽收、按时收集。二是把好归档关。按照谁形成、谁收集,谁整理、谁归档的原则,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进行归档。电子档案按照内容分类制定了总目录、总目录下分子目录,子目录由若干个文件夹组成,文件夹里的文件按顺序编排。纸质档案依据电子台账内容,用文件盒分类收集,盒面注明类别、盒里用主目录标引、文件按主目录标明顺序统一排列。总的来说,两种档案都做到了分类梳理、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科学保管。三是把好管理关。所有档案收集归档后,明确专人统一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接收、借阅、核查等制度,电子化文件实行硬盘、光盘备份,确保了档案信息的安全完整。做到“三化”。一是做到经常化。打破以往资料收集年终才收集或迎接考核时才收集的做法,建立每项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收集,工作完成后立即进行整理归档的制度,避免一些资料因时间过长、印象不深刻未及时整理归档,导致资料遗失等问题,确保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二是做到制度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兼职档案人员,建立健全资料收集、归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三是做到规范化。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结合档案管理的最新要求,添置6组档案柜,对工作资料进行科学收集整理归档,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省委督查组赴昆督查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期间,对昆明市改革工作相关纸质台账和电子台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对台账收集整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改革办)
四、市公安消防支队开展技审分离试点工作。去年以来,市公安消防支队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细化改革措施、落实两项制度,全面推行了建设工程消防技术审查、检测与行政审批分离试点工作。一是细化两项改革措施。细化完善改革方案,出台《昆明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技术咨询合格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技术检测合格书》等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建设、施工单位的具体办事程序及消防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建设工程消防技术审查、检测的具体要件和操作步骤。细化配套措施,制定了技审分离制度的具体环节和操作办法,明确技术性审查的范围、深度和标准,确定与技术服务机构信息互通方式、衔接阶段的工作处理方法。制定了消防技术服务监督抽查制度,明确消防机构对消防技术服务结果进行随机抽查、检查的比例,实行“谁采信、谁负责”的结果监督采信制度。二是落实两项制度。全面推进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终身负责制及建设工程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制度,明确建设、设计、施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和消防监督部分审批人员职责,实行消防质量终身负责承诺制度,定期公布建设工程参与单位和个人违法、违规情况。目前,市公安消防支队所有受理的建设工程消防审批均实现了技术审查、检测与行政审批相分离,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市公安消防支队)
五、西山区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数字化巡查系统,网格化推动“城乡清洁工程”。按照“巡查工作网格化、查处问题数字化、工作开展痕迹化、考核评比科学化”的工作思路,以金碧街道为试点,依托“城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延伸至社区的“城乡清洁工程”数字化巡查管理系统。区级管辖范围为一级网格、街道管辖范围为二级网格、社区管辖范围为三级网格,社区“两委”成员责任范围为四级网格,每个网格定人、定岗、定责,针对“门前三包”落实不力、占道经营屡治屡弹、工地管理不规范、渣土泼洒污染严重、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突出、车辆乱停乱放、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七大乱象”分类巡查、分别登记,做到整改快速、督办高效、考核严谨、问责有据。二是应用GPS定位技术,精准化推动“城乡清洁工程”。为全区123辆大中型环卫车安装GPS定位系统,24小时动态采集所有环卫车辆信息并定位到数字城管系统的电子地图,便于数字城管中心远程指挥和调度车辆,及时优化环卫作业线路,确保清洁效果最佳。三是引入二维码信息技术,动态化推动“城乡清洁工程”。建立集统计报表、案件处理、电子地图等信息化管理功能为一体的“城乡清洁工程”“门前三包”网格化公示牌管理系统,向市民公示“门前三包”内容、责任人及二维码,市民和城管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商铺信息、清洁工程服务号,并申请公众微信号在线查询、投诉、处置城管案件。四是采用市场化绿化管养全覆盖运作模式,高效率推动“城乡清洁工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在全市率先引入市场化绿化管养全覆盖运作模式,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实施绿化管养和环卫保洁。建立养护单位长效管理监督机制,推行环卫保洁末位淘汰制,按照全日查、周通报、月评比和年考核制度,解除连续三周排名末位的企业清扫保洁合同;各街道对绿化、环卫、河道保洁等工作实行服务外包,职能部门指导、监督、管理,确保外包运转规范、监督到位。西山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城乡清洁管理的新路径,实现了由“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进化升级。2014年昆明市城乡清洁工程27次周考评中,西山区累计排名第3名;6次月考评中,累计排名第4名。2015年上半年,西山区城乡清洁指数保持稳定,在全市累计排名第2名。(西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