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安徽积极化解土地确权中的五类问题。安徽省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中,认真梳理和化解五类问题。一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争议问题。组织村民代表成立议事会,对确权登记中的权属关系确认问题,明确由二轮承包户主申请,对原户主死亡的,按配偶、子女顺序确定申请人;承包农户已分家另立户主,承包地经营权未分割的,按原承包关系确权登记;承包经营权已分割并经集体经济组织批准或认可的,按现实确认户主。对同一村民组内承包地“四至”不清问题,在尊重农户意愿前提下,采取“确地、确股”或以原承包经营权证记载面积按比例分摊等办法确权到农户,暂不确定“四至”边界。对城镇落户家庭的承包地问题,明确符合《土地承包法》规定被收回的,如经合法程序由其他农户承包的,按现承包关系确权登记,未发包的登记为集体土地;对不符合法律规定被收回的,现已发包给其他农户耕种,依法明确原二轮承包关系,进行确权登记;对在小城镇落户仍保留承包土地的,应进行确权登记。二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问题。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注销登记制度,经村、乡级审核,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对由于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全部或部分被征用的承包地确权问题,明确全部和部分被征用的承包地分别进行注销和变更登记,未被征用部分则据实测量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有效的调处方法,如农户已获得经济补偿,应将被占用面积核减后再确权登记;如未获得经济补偿,由村民组所有农户民主协商、共同调剂,按受益面积分户均摊或货币化均摊。对承包农户分户问题,区分不同类型而定,因子女结婚要求分户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分户确权登记;若未发生家庭分户的,不予变更承包户主姓名,仍按原二轮承包户主登记。对承包农户消亡的问题,按法定继承顺序确定申请人;死亡五保户的二轮承包地,除以合法程序由其他农户耕种外,原承包地作为村(组)集体土地进行确认。对因为抛荒等原因承包地被调整或者收回的问题,明确对二轮承包合同未变更的,在协商处理好后期承包人税费改革前承担的税费负担及土地投入补偿后,仍确权给原二轮承包户;二轮承包合同已变更的,先按现状登记;对个人口头协议转包的土地,原则上确权到原二轮承包户,对已变更承包关系有书面协议的,先按现状登记,无争议后再确权。三是关于二轮土地延包遗留问题。对二轮土地延包以后依法调整的承包地,尚未完善承包手续的,集体经济组织要与承包户补充完善承包手续;对二轮土地延包后的“小调整”,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审议通过,按“小调整”后的承包关系确权登记;对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地”已按法定程序发包的按现户主确权登记,未发包的登记为集体土地。具体操作中,各试点县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调处方法。比如,对农民自行在承包地上建房问题,明确不予确权登记。对自留地、菜园地问题,凡已纳入二轮承包计税面积,且承包合同有明确记载的,准予确权登记,否则只摸清面积及“四至”,暂不予确权登记。对农民新开垦荒地,如二轮承包时已依法进行了发包、签订了承包合同的,可以确权登记;未依法进行发包的,可由开荒农户继续耕种,此次确权登记只摸清面积及“四至”,不确权到户。四是关于流转承包地登记问题。根据前期试点探索的经验,统一政策口径,取得了群众支持。对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互换、转让的,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纠纷,按现占有土地的承包人进行确权登记,存在纠纷的,先解决纠纷再进行登记;对跨村民小组的承包地互换,双方村民小组经民主讨论同意互换的,按互换后的承包关系登记,双方或一方村民小组不同意互换的,仍按互换前的承包关系登记;对以转包、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按原承包地转出农户登记,其流转关系继续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约定。五是关于确权登记中的个性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妥善处理。对农户之间承包地块“四至”不清,互换、转让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先由农民自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登记。对农民协商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确权中遇到的法律、政策规定不明确的,由村委会、工作组、村民理事会出面调解。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由村组干部、工作小组、专业测绘单位和参与二轮承包的老前辈、老党员等共同出面,依据政策和法律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