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围绕群众需求和期盼抓改革。成都市全面深化改革始终紧扣民生需求导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发展促民生改善,全面落实民生优先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四个保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高效推进。一是建章立制,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障。首先,在各级各有关部门迅即成立改革领导机构,搭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平台。其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厘清了领导小组、专项小组、改革办、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参与单位职能职责;对改革相关事项及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和明确,确保了改革日常工作顺畅运转;帮助各级各部门明确了重大改革事项边界,把改革工作和日常工作区分开来,确保了各项改革的及时启动和有力有序推进。二是创新模式,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机制保障。建立了常态化改革会议议事机制。实行不定期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听取全市改革情况汇报,审议各专项领域重要改革方案,对下一步改革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坚持每月召开专项小组联络员工作会议制度,听取各专项小组近期工作情况汇报以及有关意见和建议,对改革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落实专项小组专题会议常开常议制度,对各专项领域重点改革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同时,市委改革办提前深度介入各专项领域重大改革方案谋划,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评估、参谋等重要作用。建立了专项小组联络员工作机制,设立各专项小组联络员和专项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联络员在小组与部门、小组与改革办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顺畅了专项小组与所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本领域改革顺利开展;加强了小组与改革办的有效对接,做好改革文件印发、文件备案、信息报送、台账报送、事项请示等日常工作,真正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协同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建立了改革信息交流工作机制。加强与省委改革办对接,积极报送改革经验信息。建立健全了改革督查考核机制。市委改革办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督办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年度目标考核细则,把市级牵头部门和区(市)县改革工作纳入全市考核。建立健全改革举措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将改革成果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紧盯”改革总体任务实施督查,“紧盯”重大改革方案实施督查,“紧盯”改革成果强化考核。三是配强队伍,强化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才保障。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选贤任能,市委改革办采取抽调、借调、招聘等方式,从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市)县及国内一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10名,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进一步充实改革人员力量,为改革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建立干部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区(市)县和市级部门改革战线的分管领导、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培训。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成都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培训班”,邀请了周其仁、孙立平等28名资深专家,以各领域改革为主题对100名干部进行培训,有效地拓展了学员视野,提升了领导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此外,还为各级改革机构落实了办公用房和工作经费,创造了推动改革的良好工作条件。四是宣传引导,强化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舆论保障。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大宣传主题,群策群力、共同发声,组织多种媒介对“国资国企改革”“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改革重点进行了系列报道,以多种形式对改革新政策、新举措进行科学解读和系统阐释,广泛宣传具有成都特色的鲜活案例和改革新进展新成绩,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营造了“党委统筹协调、媒体积极报道、群众热烈参与”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