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政企同向发力 昆明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来源:昆明日报日期:2025-11-10 15:36

昆明,正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10月28日至今年底,第二个“昆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举行。从民营企业恳谈会到龙舟赛、健步走,从致敬灯光秀到企业家文化长廊,“春城”大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这一由党委、政府搭台,企业家“唱戏”的节日,已成为昆明政企同向发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最生动的注脚。

政企互动 当好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11月1日,安宁市奥特莱斯广场,数百名企业家代表与社会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昆明企业家自己的节日。

“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活动现场,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杨利荣、李彪、毛良、邱晓嫱共同宣读了《昆明市企业家倡议书》,倡议全市企业家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企业家们还齐声高唱《歌唱祖国》,传递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前一天召开的2025年“昆明企业家日”民营企业恳谈会上,开展了一场“含金量”十足的政企对话。昆明市党政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自贸试验(经济合作)区主要负责同志悉数到场,与40余位民营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会上,不仅向企业家宣讲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还详细阐述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目标,为企业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昆明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动能积聚,为企业和企业家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对此,会上提出,希望企业家抢抓发展机遇,把企业发展战略和昆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当好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一心堂药业集团董事长阮鸿献、云南祥丰实业集团董事长杨利荣等7位企业家代表交流发言,既谈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昆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这场高规格的恳谈会,搭建了政企互动的“连心桥”,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也传递出明确信号:昆明正在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擦亮品牌 营商环境“四季如春”

政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的营商环境改革。2024年,昆明经营主体净增17.39万户,增长10.3%。截至2024年底,昆明实有经营主体185.6万户、企业67.64万户、个体工商户117.46万户。数据跃升的背后,是昆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昆明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核心,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持续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已连续6年在云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稳居第一,经营主体的满意度与获得感稳步提升,全省营商环境排头兵示范作用凸显。

在具体实践中,昆明推出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等举措,让开办企业在“0.5个工作日办结”的基础上实现即报即办。2023年,昆明在全省率先试点企业智能化无干预办理,实现掌上办理“零见面”、信息共享“零重复”、自动比对“零干预”、主动获取“零跑腿”。云南一枝花公司负责人罗郑敏介绍,现在无论是公司日常经营、员工事务,还是税务、信用信息等工作,只要一个电话或者在微信群里说一下诉求,很快就有相应的工作人员跟进或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

个体工商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蚂蚁雄兵”,也是一座城市经济活力迸发的基石。针对个体工商户数量多、基数大的特点,近年来,昆明深挖全市百万个体工商户潜力,依托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工作,搭建个体“三库”开展梯度培育,成功引导1.22万户纳入分类种子库、3879户纳入转型重点库、127户纳入纳统储备库。2024年,昆明“个转企”共计3337户。宣威有味饭庄负责人邱得凯说:“从个体户转为企业后,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管理上都更加规范了,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了发展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市政务服务局创新探索的“三诊”机制,推动政务服务帮办代办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问诊”转型。在禄劝县,由21名副科级干部组成的投资服务专班通过“巡诊”锁定企业需求,“会诊”联合多部门再造流程,“复诊”防止问题反弹,帮助企业打通堵点。截至今年9月,昆明各级投资服务部门已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2000余项,主动走访企业1300余家(次)。

尊商重企 民营经济已成不可或缺的力量

政企同向发力的成果,已在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维度显现。长期以来,全市广大企业扎根春城、心系春城、奉献春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发展集聚动力、为群众提供就业,有力推动了昆明高质量发展。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再创新高,增加值突破3400亿元大关,达3422.33亿元,同比增长4.8%;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5%,较2021年的40.1%提高了1.4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5%,较2021年的47.8%提高了2.7个百分点。昆明民营经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一直以来,昆明努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昆明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打造4个市级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和23个“两个健康”创新实践阵地,实现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日”,并举办“昆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归属感、荣誉感。出台《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上线运行“昆明政商直通车”小程序,汇聚涉企政策1896条,注册用户突破11000人,推送政策信息超148万条次,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全力打造“有为工商联”,成立财税、金融、法律等8个民营经济服务团,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促进全市民营经济主体从164.13万户增长到181.24万户。

目前,随着“昆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的全面开展,昆明持续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浓厚氛围。政企同频共振的“春城”昆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声音

民企发展正当时

在2025年“昆明企业家日”民营企业恳谈会上,多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结合自身行业实践,为昆明高质量发展、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积极建言献策。

规模化生产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云南省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会长、昆明电缆集团总裁高洪昆表示,电缆行业长期被视为“夕阳产业”,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足,建议将电缆行业纳入昆明重点工业发展规划,在“十五五”期间进行统筹安排,设立产业链专班加强顶层设计与研究,根据电缆行业的特点制定专项支持机制,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是铜、铝资源大省,但铜、铝加工材料的价格在全国并不占优势。针对本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高洪昆建议,建立高位协调机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为铜铝深加工产业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重视铜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铜循环经济,规划建设专业化铜、铝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完善土地、税收、融资等配套政策,推动废旧资源循环再利用。同时,科学规划建设上下游配套园区,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推动本地绝缘材料、铜带、钢带填充等材料规模化生产,缩短供应链,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将磷化工产业打造成全球“产业名片”

昆明市工商联副主席、云南祥丰实业集团董事长杨利荣表示,磷化工是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关乎粮食安全、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广阔。昆明具有磷矿资源优势,且已形成集磷矿采选、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有条件、有能力将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未来的产业胜势,打造一张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叫得响的“产业名片”,为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杨利荣建议,将磷化工产业确立为昆明重点支柱产业,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细化发展规划;强化资源统筹,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梳理产业链,制定精准的产业发展目标;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立“磷化工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统筹资源配置、产业规划、土地、环保、招商等关键环节,形成工作合力。坚持全市资源“一盘棋”,重点支持“采、选、加”一体化的大型磷化工优势企业或带动制造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取得矿业权。借鉴昆明市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成功经验,建立磷化工跨区域协作新机制,对于有磷矿资源而无深加工企业的县(市)区,由市级统筹按利益共享机制分享税收和产值,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立法,为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相应的法治保障。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

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副会长、昊邦医药集团副总裁陈巧表示,昊邦以产业带动对长喙乌头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案例作为云南唯一的企业案例,在COP15蒙特利尔第二阶段会议上进行了分享。为持续深化COP15成果落地转化,结合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情况,建议昆明持续挖掘和运用好大会带来的综合效应,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牵头研究COP15各项成果的落地措施,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运用好“昆明基金”这个多边合作平台,积极承办相关会议,发展生物多样性会展经济,形成长效城市品牌价值。

陈巧建议,构建“高位统筹、精准对接、项目落地”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围绕“云药兴滇”“惠益分享”“遗传保护”等领域开展精准的项目谋划,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主动对接跟踪年度支持项目清单动态,全力争取资助项目落地。此外,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载体,将昆明建设成生物多样性“经济岛”。建立“ABS惠益分享机制”,在纵向上,建立“政府—企业—种植户”协同机制;在横向上,借鉴昆明的成功经验,创新建立昆明与其他州市的跨区域协作模式,避免资源分散投入。

推动从“造小区”向“造社区”转变

滇池度假区工商联主席、云南筑友地产执行总裁卓爱萍表示,云南筑友地产成立28年来,累计开发量达300多万平方米,始终与昆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也深刻感受到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议围绕社区营造,推动从“造小区”向“造社区”转变;实施分区精准规划,优化“好城区”空间布局;深化旧城改造创新,激活存量空间价值;聚焦健康社区建设,对接银发经济需求;推动科技融合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其中,新建的房地产项目要以“完整社区”为目标,推动“15分钟生活圈”落地,实现医疗、购物、休闲功能一站式覆盖。

2024年底,昆明60岁以上人口达144.5万,85%的老年人需要“日常体检+慢病管理+应急救助”组成的社区医疗服务。对此,卓爱萍建议,积极对接银发经济需求,解决社区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难题,积极打通堵点,切实填补社区医疗缺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