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画卷正徐徐铺展。昆明老街的钱王街上,游人如织,一边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边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书店和咖啡馆,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融合,诉说着春城千年文脉的赓续传承。
作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拥有3万年人类活动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余年文明史。这座城市,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都”。
近年来,昆明赓续历史文脉,留住独特气韵,不断探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孕育出开放包容、团结和谐、雅俗共赏、休闲“好在”的城市气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名城
昆明地名源于古代“西南夷”中一个古老少数民族——昆明族的族名。《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自同师(今保山等地)以东,北至楪榆(今大理等地),名为嶲、昆明。”
战国时期,昆明为滇国中心区。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金质“滇王之印”,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滇”国在尘封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2021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和封泥,表明汉代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从南诏国拓东城、大理国鄯阐城,到元代中庆城,昆明始终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沐英、汪湛海依据山脉地势新建“龟城”,形成“小三山一水”的山水格局,奠定了昆明城的空间形态。
抗战时期,昆明人民坚定、勇敢地抵抗日寇侵略,众志成城书写了一段热血光辉的历史。作为当时全国对外联系的门户城市,昆明连接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4条陆、空运输线以及中印输油管道,成为抗战不同时期维持全国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生命通道”。
巫家坝机场是抗战的重要前沿阵地。1941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进驻巫家坝机场,帮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驼峰航线”是世界空运史上的壮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保护传承中让精神永续
“同学们,有谁知道西南联大是什么时候组建的?”
“我知道,1937年。”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不时传来师生们的讨论声。连日来,不少昆明的中小学把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课,通过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重温联大历史中追逐青春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西南联大是昆明文脉传承中最绚烂的一笔。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
5年过去,回忆起当年为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讲解的经历,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依然难掩激动:“为总书记进行讲解,是这一生都铭刻于心的珍贵记忆。”
2018年10月31日,重新建成并改陈布新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初期仅拥有200多张历史图片和100多页原始档案,到如今馆藏实物超过1万件、历史图片达5000余张、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博物馆的收藏日益丰富。
目前,除主题展《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和两个常设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之外,博物馆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如《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吴征镒院士生平及学术成就展》《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等。近期推出的《为国铸盾——西南联大师生与中国核工业》专题展,进一步丰富并拓展“西南联大”这一文化标杆的内涵与外延。
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根据2024年12月初的统计,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已超过120万人次,其中57%为18岁至23岁的年轻人。
依托昆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云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历史物证的搜集整理、口述历史的采集与学术研究,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和戏剧展演,打造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等精品剧目,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文化名城的保护实践
在翠湖边、滇池畔,择一处小店,品一盏茗茶,喝一杯咖啡,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庭院剧……成为许多昆明人的生活常态。
昆明人的自信,是“诗和远方”就在家乡的底气。
海晏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背后是昆明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努力。
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除了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名人故(旧)居等传统文保单位和项目,还涵盖了散落在民间的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哪怕是一口古井、一堵围墙也有了申报为保护对象的资格。
据昆明市文物局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689项(692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已形成“法律+规划+技术”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这使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养率达到100%。
在保护基础上,昆明市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与活化利用,充分利用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景区、景点,助力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昆明还重点打造了翠湖博物馆群落、官渡古镇片区非遗技艺博物馆群和龙泉宝云片区文化名人博物馆群。其中,翠湖博物馆群落参观旅游线路,以环翠湖历史遗迹游、探寻昆明历史街区游、回望西南联大游、回顾云南革命历程游4条经典线路,串联起昆明历史文化脉络,现已成为中外游客到昆游玩的打卡地。
面向未来的文化昆明
9月4日上午,秋初的阳光洒落在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的落地窗上,室内咖香、茶香伴着书香,著名作家范稳的新书《青云梯》分享会正在这里进行。读者们围坐在蒲团上,与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很难想象,这里两年前还是一座陈旧冷清的老旧文化馆群艺楼。也正是在两年前,昆明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新型文化空间,悄然改变了昆明市民的文化生活。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是艺术与生活的汇聚。据统计,自2024年8月试运营以来,省内外名师大家齐聚百里·春秋名师讲堂,共同“传道授业解惑”;2万册精品图书成为读者精神栖息的港湾;文庙集市、非遗研学游、摄影展览、“不插电”音乐会等多场高质量文化活动,吸引一大批文艺爱好者成为这里的常客。此外,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文化志愿服务也让会客厅服务内容更立体多面、发展动能潜力无限。
这座城市会客厅,从门可罗雀到每天2000多人打卡,从单一场馆到“文化空间综合体”,它的蝶变,正是昆明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昆明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会客厅”等新型文化业态,以“阅读+金融机构、阅读+邮局、阅读+校园、阅读+社区、阅读+酒店、阅读+民宿”的运营孵化模式,建设多元融合、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的有益补充,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目前,昆明全市已建成各类新型文化空间329个,其中19个入选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春城的文化脉搏,正随着这些空间的生长而跳动。文化空间不仅是建筑,更是人与城市对话的载体。从工业遗址到阡陌田园,从街角书房到都市会客厅,昆明市以文化为笔,绘就一幅“诗意栖居”的民生画卷,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愈发鲜活可触。
漫步昆明,翠湖周边历史遗迹众多,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护国纪念碑、曾经大师云集的文林街等,让人感受近现代历史烟云,倾听古城的慷慨壮歌。老街区甬道街上,民间艺人表演着传统花灯戏,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聂耳故居里,年轻学生正在了解人民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海菜花、金线鲃、彩鹮等重现滇池,渔村蝶变村居画卷……
历史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春城昆明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持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培育城市文化气质,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字招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奋力推进“六个春城”建设的进程中,以全新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