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上水平
向着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昆明稳中有进的发展轨道上,始终镌刻着“提质增效”的改革精神和创新引领。
作为云南省省会和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无论是在经济首位度、产业聚集度或是在区位、交通和文化方面,均具有省内其他兄弟州市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在提质增效的引领和实践中,昆明正蓄势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官渡区生产总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与“十二五”初相比,增长近一倍;西山区依托海口工业园区,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区全年在工业、科技等领域发放扶持、奖励资金近5000万元;在没有工业园区的盘龙区,以商务服务为载体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正快速形成,20多幢商务楼宇税收达千万元以上;五华区则逐渐形成了“一廊四片”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致力于提质增效的新昆明,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领域努力探索,初见成效。
但需要指出的是,与成都、贵阳、南宁等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昆明经济还存在着诸如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等等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016年,昆明全市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指标,在完成年初下达任务的情况下,仍小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在调研昆明市和滇中新区时指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昆明要抢抓“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机遇,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面小康,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重中之重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提质增效上下好功夫:
一是要认清昆明发展的新机遇。当前,昆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把地处西南的昆明推向了开放前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为昆明争取基础设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民生领域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何研究透、争取到、应用好这些新政策和新机遇,将成为昆明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
二是要抓住“提质”这个核心。通过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昆明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地标性企业。昆明中铁打造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生产基地;云内动力高速车用柴油机生产基地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南天电子研发生产的智能化金融设备,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昆船生产的机场行李分拣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克林轻工成为国内最大的制糖机械制造及成套设备出口企业……通过统筹运用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和市场应用等手段,昆明传统优势产业这颗“老树”发出了新芽。
三是要抓住“补新”这个关键。陈豪同志指出,昆明发展不能亦步亦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到勇立潮头。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好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大数据和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业态,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创新动能。另一方面,要结合好国企改革的大背景,淘汰落后产能,对过剩产能进行改造升级。从2016年一到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昆明全市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7.1%;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下降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新兴产业逐步引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工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
面对新形势,昆明经济不能再沿着传统思维和模式发展,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看清发展方向。把重点放到提升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落实历史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在关键领域率先形成发展新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释放。(溪瀛,经济分析师,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