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
搬新家换大桌子
上火房村隶属马鹿塘乡,气候较冷,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荞子、土豆为主,有建档立卡户14户,经济困难危房户16户。今年,这30户村民都将搬入新房,党员活动室、合作社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年近77岁的段金林在这里生活居住了一辈子,家里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老两口生活拮据,靠政府资助和养老保险过活。每天起床,段金林就会站在坡头望。“我晓得政府在山脚帮大家盖新房,我每天都到山头看,大车又拉来了什么,那些戴安全头盔的人又比划了什么。组长跟我说5月底房子就会盖起来,到时候我让儿子回来住。现在的房子小,过年吃饭得抬着碗到外面,搬了新房就买张大桌子。”
上火房村小组长段汝建介绍,5月底易地搬迁安置房盖好,8月争取全部村民搬入。(昆明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星宇报道)
特写
跟时间赛跑的“脱贫书记”
虽然刚到禄劝工作不久,县委书记焦林已被大家称为“脱贫书记”。3月3日,天刚蒙蒙亮,焦林就从机关大院出发,在晨雾中赶往距离县城130多公里的则黑乡凳子山村委会、民安乐村委会,辗转撒营盘镇打车村委会,对照每个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计划表,他逐户询问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社保兜底落实推进情况……不仅与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老党员、贫困户面对面交流,还对照每个村的精准脱贫“作战图”,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同研究解决办法。
脱贫得跟时间赛跑
“村里的贫困户有多少?哪几户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主要致贫原因都找准了吗?”“有多少人享受低保扶持政策?”“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这些不能只挂在“作战图”上,而要时刻挂在你们心里。
下午2点,在则黑乡脱贫摘帽专题党课上,郭家富和乡上的80名同事干部不时抬头,做着细致记录。“村委会干部、村小组长要主动作为,再次开展回头看,逐家逐户,始终做到公平公正,把底数摸清楚,把需求搞准确。”“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心中有数,发动和带领贫困群众动起来。”这些关键段落,被郭家富用红笔记录在他的《脱贫摘帽工作日志》上。
“脱贫摘帽就是跟时间赛跑,这个工作一定要与村支书、村民反反复复交流沟通才能加快脱贫速度。”焦林说,脱贫摘帽没有现成的经验,党员干部要在宜居农房、整乡推进、精准扶贫示范村、异地搬迁、劳动力培训、到户贷款等扶贫措施上,想新招、出实招,以思想的“开放”,推进脱贫攻坚的“突破”,引领行动的“突围”,为全市脱贫摘帽提供典型示范和借鉴。
给村民留下手机号
下午5点,在民安乐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周子培脸上难掩激动的表情。40年党龄的他,平生头一回和县委书记一起开党总支组织生活会。他没想到的是,书记还专门询问他村里的脱贫要怎么推进?有些什么好办法?
“现在全村低的地方种土豆、苞谷,高的地方种苹果。除了这些,大家还想种点黄果。”周子培坦言,希望政府给村上多点政策和扶持,现在村民们的底气还不够。在组织生活会上,焦林逐村逐组逐人了解各村组贫困底数,了解村、组中住房、道路、饮水、种植养殖、务工、“九类人”等情况,细化、落实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措施,把党员、驻村帮扶队员、支部书记、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记录在工作日志上。
“来村子就是想了解村民们需要什么帮助,需要多少资金的帮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临行前,焦林把手机号码告诉村民们,“有什么事情直接给我打电话。”
马不停蹄争取支持
婉拒村民们的挽留走出民安乐村委会,天已擦黑,焦林没来得及喝口水,叫上司机即刻赶往只有50公里却要在盘山公路耗费2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的撒营盘镇。争分夺秒挤出的晚餐时间,是要向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汇报“脱贫摘帽”市级速生林(杨树)培育项目外业调查的情况,争取支持。这是2016年“脱贫摘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重点项目,需要的45.2万株苗木,分布在7个乡镇(街道)和漩窝塘国营林场,项目重点就倾斜在焦林当天走访的则黑乡以及马鹿塘乡,这2个省级贫困乡、20个省级贫困村。
“速生林项目,3月底内编制完成施工作业设计。每亩投入500元,共投入项目资金150万元,直接或间接为14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126万元。”晚餐毕,焦林在随身携带的脱贫摘帽工作日志上这样记下,随后这位脱贫一线的总指挥又风尘仆仆赶回则黑乡,准备参加第二天一早打车村委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昆明报业全媒体记者达娃·梅朵报道)
手记
紧握老百姓的手 呼唤才更有力量
阳春三月,罗婺大地乍暖还寒。历时2天时间,辗转1000多公里,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先后走进禄劝2个省级贫困乡8个村的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采访。记者看到的是农民繁忙的景象,听到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这期待来自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来自自身对摘下“贫困帽”的不懈追求。
我们走进禄劝则黑、马鹿塘两个省级贫困乡,平均海拔2300多米的山区在这个季节依然阴冷潮湿,但真正让人不适的却是听到看到贫困户深陷其中。不进村不知道什么是贫困,不行路不理解贫困地区为什么会贫穷。很多贫困户都很勤劳,一直很努力地在土地里种植他们能想到的作物,只是大自然对他们不够偏心,山区土地不肥、可耕种土地面积少、大山又成为阻碍他们走出山沟的天然屏障,交通不便导致山里人几乎与外界隔绝……很多路修好之前,从山里走出来要花几天时间的情况极为常见,有些老人家甚至一生都没走出过大山。
两天的采访时间很短,但又是那样的充实,几乎每到一处,老百姓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不愿意回忆曾经困难的日子,更愿意说一说现在的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脱贫攻坚,在这里也绝不是口号,而是实干。很多县领导、乡镇干部对于本地区的贫困情况如数家珍,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一年之中有半年是泡在村里的,实地调查、了解情况。他们说,禄劝的地方官不接地气不行,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件必须接地气的事,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不仅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工作,更是他们的信念和理想。
距离脱贫摘帽还有不到300天的时间,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一时间节点是什么概念,但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两天的亲密接触,深深触动着记者团的每一位同事,我们脚踩大地,希望文字更有温度;我们紧握老百姓的手,希望呼唤更有力量。
3月4日,这一天是阴历正月二十六。老百姓常说“不出正月就是年”。这个年马上过去,老百姓又将伴着明媚的阳光开始春耕的忙碌,又将用大半年的时间深耕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离开最后一站,眼望车窗外的黑土地,不禁感慨,春天真的到来了!达娃·梅朵
随评
汇聚合力
破难关
大海
“到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和系列安排部署的基础上,为了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昆明“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拟定的必达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取得昆明市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禄劝县脱贫这场“攻坚首战”的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禄劝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紧要关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全市上下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和办法,必须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为攻坚首战的告捷夯牢“抓手”,贡献“合力”。
“新时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着力点”,是完成新形势下脱贫攻坚目标的最有力“抓手”。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重点,精准考核是落实精准扶贫的保障。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禄劝县在“精准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村一法、一户一策”的扶贫方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进一步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在“行动”上再下工夫。要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扶贫、金融扶贫等举措,把政策、资金、项目整装精准“滴灌”到贫困村、贫困户身上,一对一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精准帮扶”。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点对点具体解决,精准到每个贫困户或具体贫困问题,让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因为管理和配置偏差而导致扶贫资源的虚耗,扎实推进“精准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差异化的考核办法,更好地调动脱贫攻坚的能动性,增强脱贫攻坚的实效性。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扶贫”的工作理念的深刻阐述,立足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本质优势,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打出“组合拳”,才能啃下“硬骨头”,什么时候扶贫能调集各方资源,什么时候脱贫就成效卓著、事半功倍。扶贫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大力协作,才能强化扶贫开发的“推动力”;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主动作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才能增加脱贫攻坚的“关注力”;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积极支援,才能激活脱贫致富的“生命力”。
放眼当前,我们能够看到,市委书记程连元同志深入基层,与贫困群众结对子,为增强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调动全市上下形成“扶贫合力”作出了良好的表率,增添了积极力量。社会各界向禄劝注资金、落项目,为禄劝扶贫的长远效果打下了坚实的保障。全媒体走基层踏遍禄劝山山水水的脚步,让全市上下更加关注禄劝的扶贫工作和具体经验,为我市脱贫攻坚的首战告捷贡献了独特的“新闻力量”。如今,在禄劝扶贫开发的冲锋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股勠力同心、广泛参与的“劲”。“劲”对了,禄劝的“小康之梦”必圆,扶贫之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