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8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胜利闭幕。
为期5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依法履职、尽职尽责,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共议昆明发展大计,共绘“十三五”发展蓝图。代表们心系民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共向大会提交了涉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内务司法、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方面的260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出谋划策。
发挥友城作用
促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十三五”时期,昆明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如何建好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国际友好城市在昆明区域化国际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建议”和“关于逐步推进昆明市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建议”。
目前,昆明市已正式缔结国际友城20对。其中,与东南亚、南亚城市结好10对,居全国第一。昆明在东南亚、南亚的友城逐渐成为经贸、教育、医疗、科技、旅游、农业、司法、警务等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应该看到,昆明对于缔结友好城市工作,仍存在重平台搭建,轻实质合作的情况,把友城平台优势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不明显。”马丽波代表说。铁瑞林代表认为,深化经济合作、加强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有效的宣传和实质性的功能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昆明应进一步发挥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推动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段智寰代表说。对此,建议今后昆明要进一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友城结好数量。增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友城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强化与智库的联系与合作。要通过举办“友城周”或“昆明周”等专题活动,做好昆明市在国际友城的外宣工作,增加其对昆明的全面了解。加强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增强昆明与友城在文化、旅游、经贸、华文教育等方面合作。
创建国际化社区
随着昆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士进入昆明工作、学习、生活。据悉,在昆常住外国人已从2011年的4620人增至去年的7049人,年均增长11.2%,外国人在昆人数仍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在昆的外国人已具有自发集中居住的特点。
周凡代表说,“目前,随着昆明城市的国际化,国际化社区建设将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新问题。”刘海燕和周凡两位代表提出,为便于加强对海外人才的服务和管理,为其营造便利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建议相关部门逐步推进昆明国际化社区建设工作。可通过制定规划,遴选昆明外国人居住较为集中,软硬件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国际化社区建设,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牵头推进此项工作。加强选聘和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外语和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彰显社区特色,提高社区吸引力。
实施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促进政府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段智寰等代表建议“建立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建议提出,昆明市启动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相继出台的惠民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参保人的经济负担,有效改善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但调查显示,全市的就医现状依然是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接诊压力过大,基层医疗机构又处于接诊不饱和状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段智寰建议,市政府应依据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方针,在现行的“总额控制”结算办法的政策框架下,创新工作思路、办法,建立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门诊特殊疾病、特殊慢性病、特殊检查、急诊抢救、住院单病种除外),让百姓享受门诊就诊的实惠,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医疗机构及患者根据病情理性选择医疗方式,避免挂床住院、疗养式住院等违规现象,以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降低医保基金风险,确保能科学合理使用医保基金,使其作用最大化。在制定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时,能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选择试点先行,成熟之后再逐步推开,避免“一刀切”,让创新的政策和办法发挥最佳效用,从而引导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段智寰说,若能实施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将有效保障《昆明市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方案》得到落实,让三级医院真正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急危重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及病情稳定期和康复期等方面的医疗服务作用,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更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
段智寰还建议政府能针对《昆明市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促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让百姓能便捷地选择家门口的医院就近就医,从根本上化解“看病难、看病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