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1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2016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
1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2016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副巡视员邱天朝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接二连三” 打破产业发展界限
吴晓介绍说,《意见》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推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是打破产业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促进农民增收;根本路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来引导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意见》明确了三方面着力点。
第一,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方式。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即推进农业的内部融合。核心是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强调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设现代的饲草料产业体系,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二是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关键是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也就是“接二连三”,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三是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针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的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
第二,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强调提高农户对等协商能力,加快培育农村新兴经营主体,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的管理体系,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第三,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强调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合作形式,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者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该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政策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邱天朝表示,从根本上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靠各类市场主体推进。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此,《意见》提出了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一要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在各省市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资本建设投资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经营等活动。
二要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意见》特别提出要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撑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以及供水、供电、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此配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