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西山区四措施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一是优化整合社区网格资源,服务管理全覆盖。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区网格资源优化整合,将100个党建工作网格、2043个治安防控网格、103个安监网格、194个工商管理网格、16个烟草专卖监督网格、115个人民调解网格采用并、分、拆等方式统一划定为408个基础网格,有效避免网格的交错和疏漏。结合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郊结合部、楼宇商圈、工业园区、机关部门等实际,体现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为408个社区网格"一对一"配备408个网格管理员。二是发挥"九员"作用,零距离服务群众。明确网格管理员的职能职责,切实发挥基础信息采集员、实有人口协管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化解员、安全隐患排查员、群防群治发动员、平安创建组织员、服务群众联络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等"九员"作用,创新建立"困难家庭必访、上访户必访、残疾人和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必访、矛盾纠纷当事人必访、孤寡老人必访、重大刑事治安案(事)件当事人及家属必访、失足未成年人及闲散青少年必访、刑释解教人员必访"的"八必访"制度,做深、做实、做细群众工作。今年以来,全区408名网格管理员通过走访"八必访"对象,办理事项20071件,办结19982件,办结率99.56%,群众满意率99.73%。三是全方位发挥网格作用,闭环解决群众诉求。以网格为点,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群众诉求受理中心"为线,纪检监察、政法、信访等部门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闭环立体矛盾防护网。由各基础网格管理员兼任群众诉求联络员,受理并处理职责权限内的群众诉求;社区、街道"群众诉求中心"逐级上报或解决群众诉求,区级"群众诉求中心"按照诉求种类,分类受理、登记备案、承办转办,由纪检监察、政法、信访等部门按职责处理,处理结果由网格管理员向群众进行反馈。上半年,全区通过网格管理员共受理各类群众诉求5635条,办结5633条,全部在闭环内得到有效处理,其中直接办结3499条,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四是严格网格过程管理,跟踪问效服务群众。"事前"强培训,按照区级每年1次、街道2次、社区4次的要求,针对网格管理员的"九员"职责,邀请各领域专家采取互动式、讲座式等多种方式开展集中培训。上半年,区级组织培训1次,各街道组织培训21场次,社区组织培训209次。"事中"强检查,创新建立异地交叉检查机制,从10个街道抽调人员组成10个考核检查组,每季度对其他街道开展考核检查,同时挖掘1项以上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亮点,形成互帮、互学、互监督的氛围。"事后"强考核,注重对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将考核结果与网格管理员补贴挂钩,根据考核成绩按比例发放"绩效补贴"。(西山区委改革办)
五、 东川区创建农村金融整村服务模式。 东川区以"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县"、"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为契机,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整村服务模式,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将一个行政村作为统一单位实行批发式放贷模式,通过组、村、乡镇(街道)的层层把关,将融资需求打包提供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各行政村特点主要提供宜居农房贷款、小额扶贫贷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美丽乡村贷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农户信用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产业链上下游贷款(包括公司+农户、共同体贷款等)等11个主打金融产品。如果发生贷款逾期未还,则由镇村组干部共同配合银行收回贷款。二是明确目标任务。东川区将6镇1街道1乡下辖的130个村委会、1387个村民小组、59395户农户、21.4万农业人口、2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业企业作为"金融整村服务"的目标,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放贷。首先对全区 59个重点贫困村提供特色贷款。其次对全区具有一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优势的特色产业村组,提供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创富贷款。最后,结合"一创两建"信用体系建设,对完成评级授信的信用村提供信用贷款和对有贷款需求的村民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搭建协作配合体制机制。金融整村服务由区金融办负责协调各涉农金融机构、乡镇(街道)、村委会,搭建"金融整村服务"平台,建立沟通协调及联席会议制度,通报贷款情况,协调贷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金融整村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强化考核引导。建立辖区内金融机构年度考核制度,对全区所有金融机构年初下达考核任务数,年末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涵盖存贷款情况、"三权三证"贷款、"三农"金融服务及金融创新情况、涉农贷款累计投放等三类21项指标,运用考核结果配置财政性存款、行政性中间业务等资源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通过开展金融整村服务,取得了五项成效。一是转变了银行服务方式。由一开始的机关式服务转变为上门服务,零星服务转化为批量服务,大力提升农户贷款效率。二是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通过宜居住房贷款,全区8个乡镇,90个村1857户村民累计获得8520万元贷款,解决了贫困村民无钱修葺房屋的窘状,近2000个家庭因此告别了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危房、老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三是完善了农村金融设施。以"金融整村服务"为契机,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延伸网点,在辖区内增设分支机构,金融设施覆盖率大幅提升。2014年,全区共有惠农支付点172户,行政村实际覆盖率达100%。2015年,在人口有500户以上的16个行政村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新增196台POS机和29台ATM机,金融设备的自然村覆盖率达60%,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四是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通过推广"金融整村服务",给群众有力资金支持,群众根据所在村组的地理、气候等优势,充分发挥自己所长,通过种养殖、产品加工、小本经营等方式,提高了经济收入,改变了贫困面貌。五是提高了金融获得率。"金融整村服务"通过改变金融机构服务方式,广大村民不用再逐一向银行提出申请、提供抵押,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符合村情、民情的涉农贷款,提高了款效率和金融获得率。近年来,全区共588个行政村组16229户村民获得各项贷款累计69294万元。(东川区委改革办)
六、 寻甸县建立解决群众诉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近日,寻甸县制定出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建立纪检监察政法信访部门解决群众诉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纪检监察、政法、信访部门解决群众诉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县解决群众诉求工作平台。由县委牵头,整合纪检监察、政法、信访等部门力量,依托信访接待中心,建立县级"群众诉求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派调度、业务处置、督导考核等工作。二是建立乡镇(街道)解决群众诉求工作平台。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整合基层纪检、政法、信访、组织、民政、安监、消防等资源,依托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乡镇(街道)"群众诉求受理中心",主要负责群众诉求网上服务管理、跨村(社区)、跨部门的群众诉求联调联处、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三是建立村(社区)解决群众诉求工作平台。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依托村(社区)为民服务站,建立村(社区)"群众诉求受理中心",主要负责开展便民利民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及群众诉求录入、受理、反馈和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寻甸县委改革办)
中共昆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9月18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