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西省实施“六权治本”探索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山西省提出实施“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扎紧、织密,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法确定权力。按照职权法定和权责一致原则,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权力来源合法。依法审核权力,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所有职权,开展厘权、清权和确权工作,做到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依法界定权限,针对一些部门和岗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滋生腐败的问题,依法制定自由裁量权基准,缩小弹性空间。依法规范流程,按照减少层次、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方便办事原则,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二是科学配置权力。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建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架构。结合简政放权和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分级授权,按照权责对等、科学实用、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的原则,对省、市政府及部门的职权合理分解,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实现分级决策、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对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事项,坚决下放到县直至乡镇办理。结合职能转变实行分事行权,根据事情的性质特点,厘清交叉职责,对决策、执行、监督权科学分解与平衡,着重解决一些职能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部门内部监管实行分岗设权,对高廉政风险岗位实行管采分离、管审分离、管办分离、管监分离。三是制度约束权力。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庋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牢牢抓住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制度笼子扎紧。加强部门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加强岗位制度建设,围绕人事、执法、司法、审批、监管和资金管理等重点岗位,查找权力运行的风险点,从制度层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基层管理岗位的建章立制,严防制度约束“末梢锐减”。四是阳光行使权力。最大限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展公开方式,在传统政务中心、审批大厅等基础上,探索开展电子政务、网络审批,用现代科技手段制权防腐。规范公开程序,基本信息长期公开、重大决策完全公开、审批交易全程公开、管理服务即时公开。五是合力监督权力。健全和落实各类监督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巡视机构和审计部门根据中央要求和全省反腐败斗争新形势,制定强化监督的具体意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违宪违法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和随意执法等行为的监督,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审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公正行使。切实加强政协民主监督,改变政协监督地位缺乏、效力缺失状况,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把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切实纳入决策、执行、监督的刚性制度。六是严惩滥用权力。依法依纪严厉查处各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买官卖官、失职渎职等行为。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围绕“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实施整顿吏治“三个一批”: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退出一批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司法、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民生领域开展了30项专项整治。在乡村、街道社区开展“三资”清理和以查处乡村干部腐败为重点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对庸政懒政怠政等为官不为问题,做到早提醒、早诫勉、早纠正,同时运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方式坚决惩治。
五、浙江省嘉兴市推进行政审批层级市县一体化。一是实行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确保“权”放到位。把原来由市级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调整审批权限、延伸机构、初审权下放等放权方式全面下放给县(市、区)实施。放权同时,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化管理,建立事项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不合法的事项不进目录,不进目录的事项不再审批”。同时对县级部门进行培训、指导,确保真正放下去、放到位。二是实行“六个一”政务服务机制,确保承接部门“接”得好。一门受理。市级审批事项全部放到县级行政审批中心实现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一门受理”。一窗办理:确保“行政服务中心”既能受理又能办理的事项达到90%以上;确保审批事项一审一核率达到85%以上;确保进驻“中心”的部门窗口实现全程办理。其中,国土部门市县两级已实现100%集中受理。创建一系列集成化审批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联审联办的审批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多部门流程再造,形成五项集成化审批工作机制,即,建立比较梳理机制,对于职能相近、相关联、相交叉的审批事项,实现归并办理或多证合办;建立统分结合机制,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高效运转”;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同一资料不重复提交;建立开放竞争机制,实现行政审批中介规范、高效服务;建立窗口倒逼机制,实现审批服务效能提升。推进一张网办理办结。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逐步实现各类审批事项从申报受理到发证办结的全程网上办结。建立一条零距离服务链。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开展错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周日轮值服务、导办服务、无偿代办服务等,建立零距离服务链。建立一套标准化审批服务规范。执行行政审批“六统一”(即同一审批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审批内容、申报材料、审批要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审批收费“六统一”的标准规范审批)、窗口受理“四个清”即(窗口服务做到咨询一次答清、表格一次发清、材料一次收清、内容一次审清)和审批事项“十公开”(即推进“阳光审批”,对窗口服务的项目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条件、审批数量、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法定期限、承诺时限、收费依据、投诉渠道等进行公开)标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三是实行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确保“管”得住。全市49个有监管职责部门全部制定了本部门实施细则,市级部门对承接审批权限的县级部门实行审批事项备案、定期抽查、每年评查考核的监督检查;对市级监管部门列出十一条工作机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对职能监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交流各部门监管信息及组织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等,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到位。建立事中事后监管考核评估办法,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承担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所有市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估。考核采取日常监督评价、第三方评估、年末综合考评等方式进行。经过实践,嘉兴市行政审批市县层级一体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除跨区域审批、县(市、区)无承接单位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安全的59项审批事项外,其余市级审批权全部下放。全市共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28项,共减少涉及46个部门、近100项审批环节。单个事项平均办理时间3.15个工作日,比承诺办理时限和法定办理时限各提速62%、87%。缩短审批时间,节约行政成本,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嘉兴市新增法人企业12814户,同比增长4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