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政策从减税、财政补贴等直接刺激政策,转向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完善消费增长的制度环境,以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带动我国消费增长的动力快速转换,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消费的增长动力
1.服务业增速与潜力跃居三次产业之首
产业结构优化既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动力,也是消费结构优化的结果。“十二五”以来,我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培育新兴产业,削减过剩产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和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第二产业,并呈现加速态势。此外,服务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为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今年1-2月份服务业投资增长14.8%,比全部投资快0.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5%,比2014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消费将会得到更好地满足。今年1-2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9.3%。这些公共服务投资的较快增长,将有效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适当缓解目前公共服务供求较为紧张的局面,为消费增长提供稳定的外部保障。
2.商品消费的增速和占比进一步下降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减速换挡的下行压力必然传导到消费,导致消费名义增速进一步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统计指标主要代表了商品消费。随着消费结构优化,不仅商品消费增速下降,而且其占总消费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从而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下降。如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11年的36.3%下降到2013年的35%,平均每年下降近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从40.4下降到37.7%;衣着类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
3.服务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意味着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商品供给。服务供给能力增加,诱发服务消费的潜力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服务消费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尤其是旅游文化等新产业发展较快。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61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12.9%;实现旅游收入1448.3亿元,增长14.6%。随着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消费的增速远远快于食品类和衣着类,占总消费的比重大幅上升,交通和通信消费的增长则更为明显。今年2月份,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40.5亿元,同比增长25.4%,远远高于1-2月份餐饮收入的增速11.2%和商品零售的增速10.7%。预计今年服务消费的增速将达到13%左右,比商品消费的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这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城镇
自2012年开始,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直坚持 “两个倍增”、“两个同步”。即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67元,比2013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2013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2013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连续5年超过城市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3年缩小0.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也带动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