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环境研究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09-24 16:45

  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经济全球化已向纵深化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掌握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而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偏弱。

  (1)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资金如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金额和方式受限,其他融资渠道相对闭塞,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困难,造成资金短缺和资金链断链等问题;同时,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走出去”的企业面临东道国政治环境突变和市场变化等复杂的国际风险环境下,加之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信息获取能力滞后,使得企业对国际风险的认知观察和经验累积不足,导致对外投资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2)由于国内企业在实施对外投资战略时缺乏有效配合与战略互动,造成中资企业之间可能存在竞购战,甚至引发海外恶性竞争,极大制约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我国政府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须为“走出去”企业打开方便之门。

  (1)在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重叠,部门间信息流动不畅;对“走出去”企业的审批程序繁琐,运作效率低下;对海外投资资产的保护和保险制度存在缺失,在争端解决机制上欠缺对本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安全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2)政府促进对外投资的服务机制尚不完备,如对“走出去”企业的技术援助和技术转让滞后,国际风险信息评估质量较低,信息的发布时效滞后,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措施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制约了对外投资的国际化水平。

  政策建议

  作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三五”即将开局之年,要巧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大国的经济赶超,这必然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来实现。为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体系调整和创新的建议:

  1.继续推行互利共赢的经济外交政策,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奠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我国政府应立足于“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长远利益,向世界各国推行平等、互信、互利、合作和共赢的经济外交政策,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沟通与互信交流,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营造和平、友好和宽松的国际合作环境。如我国政府可为多双边经贸谈判、投资保护协定、经济合作协定搭建贸易和投资合作平台;坚持互利、共赢的国际投资合作模式,积极与东道国政府、国际协会等达成投资多双边协议,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共赢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际间政策的配合与协调性,积极扩大经济外交维度,深化经济外交水平,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了解,促使东道国逐步消除对华投资壁垒。

  2.不断健全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高效的政务制度支撑

  (1)制定协调商务部、外管局、发改委及财政部等与对外投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工作职责的政策,明确政府各部门对外投资管理工作的权责,强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机构和职能重叠,精简境外投资手续,加快部门间信息流通,建立便捷、高效的对外投资政务管理体系。

  (2)加强对国际政治形势、经济环境、法律政策、文化风俗、国际先进技术以及资本市场动态变化等信息的评估与发布,及时建立与更新相关信息资料库,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技术转移、投资风险评估及预警等服务,防范和控制境外投资风险,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1 2 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