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小痛不用再跑大医院,就近就能看好;即使患大病,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重点疾病患者和重点人群还可就近享健康管理服务……近年来,随着医共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宁初步形成了三级医疗网络分工协同、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格局,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全国754个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市)之一,安宁立足安宁实际和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医疗卫生竞争格局,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昆钢医院)为龙头,两家二级甲等医院(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为核心,多家基层医疗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64个村卫生室)为成员的“1+2+X”融合型城市医共体“安宁模式”,通过“一破六强”建设,初步构建起市域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一破”即破机制,推行医保打包付费、人事薪酬改革,实行人员柔性流动、编内编外同工同酬,破除制约改革的核心机制障碍,构建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发展、文化“六位一体”的紧密型城市医共体安宁模式。
“六强”包括强龙头、强学科、强基础、强中医、强管理、强基层。将原昆钢医院更名为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建制撤销安宁市人民医院并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整合成立20余个临床资源中心,整合医共体内皮肤科等10余个科室建设,加强疼痛科、感染性疾病科等7个重点和特色科室建设,实现了“1+1+1>3”的整合效果,进一步做强做大专科专病。
此外,先后选派72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北京301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26名,设立内设研究机构1个,技术中心1个,强化科研学术能力提升,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人文社科类课题实现零的突破。
在强基层方面,主要开展了医共体23个专家工作站建到社区中心、卫生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带教和帮扶;投入20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配备CT、DR等大型医学装备,改善硬件设施;医共体信息化、心电网络、影像、病理、检验远程诊断全覆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
安宁市医共体通过学科整合,使患者满意度、就医体验、学科综合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与2018年同期相比,2021年底全市三所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增长48.9%,出院人次增长31.37%,手术量增长39.82%,医疗业务收入增长71.12%,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增长4.71%,慢病标准化管理率达到93.4%。
医共体改革的“安宁模式”,2020年荣获《寻找县域医共体实践价值案例》“管理创新奖”,入选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卫生健康分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运营管理“百佳案例”。2021年,荣获第三届“健康县域卓越建设者系列评选”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奖、入选第三届全国改善县域医疗服务擂台赛医联体主题优秀案例。2022年荣获第六届“县域医疗榜样力量”“医共体建设标杆奖”。(昆明信息港 记者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