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将“云南省特色小镇”凤龙湾小镇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总体架构统筹安排,启动“一镇带三村”乡村振兴项目,通过构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企业助力”的运作模式,推动凤龙湾小镇和比邻的三个村(大坝者村、小坝者村、老村子村)联动发展,实现景区增益、村民增收双赢局面,三个村初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村民从以农业收入为主转为以旅游业收入为主,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示范样板。2019年,凤龙湾小镇共接待游客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0万元,三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2000多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高效运转体系
加强领导体系建设,构建高效指挥机制,统筹全局,紧盯细节,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一是成立高规格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凤龙湾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县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相关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27个项目有关部门“一把手”和属地塘子街道、七星镇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小镇建设工作,审议重大事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定期研究解决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在一线推进工作,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了加快建设的工作合力。二是组建高质量人才工作专班。优选6名工作经验丰富且熟悉规划建设、文旅工作、项目运作的历任干部,与塘子街道、七星镇善于干事、作风扎实的现任干部组成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处理急难险重的工作,不观望、不拖沓、不等不靠,围绕重点难点逐项突破,实现历史遗留问题快速清零,项目全面实施,形成高效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高频次工作例会机制。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专班、企业、职能部门工作例会,排出优先顺序,找准突破口,解决最难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推进落实,积小胜为大成。如遇计划调整,及时沟通商议,达成共识后推进实施。
二、合理规划布局,彰显融合发展特色
坚定不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突出景村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科学规划,定位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在据实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走“一镇带三村”特色发展之路,充分依托凤龙湾自然山水景观,挖掘和提炼传统村落的文化要素,通过有机规划设计,实现特色景观和乡土文化相互交融的发展格局,既突出了景区以“水”为魂,依“山”为魄的俊美,又保持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二是适度开发,村企和谐共生。妥善处理景区开发和村落保护的关系,确立了景区和村落长期共存、共同开发、相互受益的发展思路,不搞大搬大拆大建,创新村企合作、村企共建、村民共治模式,突出乡村旅游主题,做好产业引导,景区和村落互为补充,打造农旅融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村在绿中,房在果中,人在画中”的乡村美景。三是差异布局,打造一村一品。三个村依据各自基础条件,少建多修、修旧如旧,虚化商业和人造景观,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大坝者村定位为牧野农场、田园风情,村庄整体风格为营造童话意境,风貌改造以茅草坡屋顶为标准。小坝者村定位为民俗文创、鲜花世界,村庄整体风格为鲜花小镇,风貌改造以红瓦坡屋顶为标准。老村子村定位为渔家乡村、森林人家,村庄整体风格为中式古朴,风貌改造以青瓦坡屋顶为标准。
三、注重群众参与,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一是实行村民全面参与,奠定群众基础。把政府、企业、村民三方交流协商贯穿于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由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政府、企业、村民同台交流,充分尊重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多层次多方位充分交流意见,推动关键问题达成一致,避免因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隐患,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塘子街道、七星镇还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考察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整治、风貌改造、民族文化融入等先进做法,以“眼见为实”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的科学性。二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建设合力。尊重村民主体地位,从村民利益出发充分宣传引导,激发调动广大村民主角意识,在村落建设中收到良好成效。在住房风貌改造、巷道提升改造、河道景观改造等方面,村民自主拆除原来自建的围墙,换上通透的篱笆,自愿按照规划美化提升自家周围庭院景观。在种植养殖区域规划布局中,群众自发将大棚迁至项目外围,改种兼顾景观效果和经济利益的优质品种,避免影响村内景观。在优化全村旅游环线道路时,村民主动退让土地,积极支持道路“拉直、改弯、修平”,不仅带来美观大方的视觉体验,还一举解决原来村内弯多路窄通行难的现状。三是构建利益分配机制,维护村民利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合作社,把景区统一规划建设的集贸市场、停车场、环村道路、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采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线上运营,把本地旅游产品、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走出集体经济新路子。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村集体产权,明确村民股权,合作社经营收益一部分转为村集体投资资金,一部分作为分红,按股份分配给村民,让村民享受发展红利。
四、推动产业升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从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带领百姓发展多种业态、多种形式的致富路子。一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吸引在外务工“能人”,充分激发人才资源活力,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目前共建成农家乐10户,民宿5户,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经营收入大幅增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见雏形。此外,村民可在商贸、集市、农家乐、趣味采摘等领域进行多模式、多业态的自主创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二是提升传统种植养殖业。结合各村传统产业和发展实际,分别编制了《大坝者产业发展规划》《小坝者产业发展规划》《老村子产业发展规划》,把握各村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传统种植业结合旅游产业连片开发,相继开工建设水果采摘区、农耕体验区、萌宠互动区、家庭体验农场、百果园,实现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给予传统养殖业技术扶持,推动牲畜相对集中养殖,既解决污染问题,又增加养殖收益,实现传统养殖业提质增效。三是推进就业供需对接。根据旅游小镇人才需求,做好村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每年依托企业、镇(街道)、村社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0余人次,内容覆盖餐饮、住宿、保洁、安保等行业,实现人才供需无缝对接,既满足了景区用人需求,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形成景区村民双赢局面。(根据寻甸县委改革办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