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年硕果累累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1.05亿元
每天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
美编王丽娜/制图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昆明、红河、德宏三片区同时挂牌。
昨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云南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云南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商务厅厅长赵瑞君发布了一年来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截至目前,云南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1.05亿元人民币;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90亿元;增量市场主体达31559户。云南自贸试验区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市场主体增量较快。
形成一批
云南特色重大改革创新成果
“牛鼻”已牵牢,“良种”正播撒。云南自贸试验区牢牢牵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推进自主性改革、首创性改革、集成性改革,着力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重大改革创新成果。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导下,紧扣106项试验任务,开启一、二级市场规范边民互市模式,实现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出台16项金融改革创新制度文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开立省内首单电子营业执照账户和首单自贸区外汇NRA账户结汇业务;首次在云南省开放商业保理业务。
狠抓制度创新,提炼经验案例。目前已系统梳理报送37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7月1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下称“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推荐报送的《乘自贸东风 以党建引领“双创”扬帆新时代——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党建引领双创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首届全国自贸片区党建创新案例。
大幅降低
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检测仪和风向标,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改革创新的速度和成效。云南自贸试验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政企同步发展浓厚氛围,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开通海关“9610”和“1210”特殊监管查验线,启用跨境电商信息化平台,跨境O2O新零售保税展示交易中心运行。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成立云南首家专业化政务服务公司,建立常态化、全覆盖服务企业机制。
提升行政效率方面,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3个片区先后挂牌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仲裁、调解、国际法律培训等公共法律服务,成功调解200余件诉前商事纠纷。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打造了综合服务“芯”中心,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新型“综合服务”代替传统“政务服务”,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为企业提供“线上 线下”的工商登记“证照分离”、纳税申报“套餐式”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服务。
加快推进
“一口岸多通道”建设
赵瑞君介绍,接下来,云南自贸试验区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以全面创新开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吸引更多资源要素聚集,凝聚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继续以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立足试在自贸、服务云南、辐射全国,全力推进制度创新,采取“一一对应”方式,每项试验任务“一个方案、一套标准、一组案例”,做到“试成一项、推广一项”。
围绕招商引资增动能。坚持党政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招商,每月至少外出一次上门招商,对大项目亲自协调推进;以跨境电商、平行进口、融资租赁、仿制药等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新兴市场主体,加速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创新招引方式,增强外资入区吸引力。
加快推进“一口岸多通道”建设,畅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配合推进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着力打造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 物流”融合发展;依托进博会、南博会、商洽会等已有平台,加强区域商贸合作、产业转移和人文交流。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加快省级、州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完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清单,为企业提供全程便利化优质服务。 记者吴洁报道
相关
昆明片区:
“金凤凰”纷至沓来
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介绍了一年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下称“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取得的成果。截至8月上旬,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新设企业12252户。
昆明市紧贴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实际,研究出台《促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从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等6个方面制定31条政策措施。在区级层面制定招商引资“黄金十条”、复工复产“暖心十条”、金融创新发展若干政策,以及《关于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若干专项政策,逐步形成1套省级《若干意见》、1套市级《支持政策》、N套区级专项政策的“1 1 N”政策体系,有力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产业发展。昆明每年将安排约6.7亿元资金进行政策兑现,可让更多企业从中受益,与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产业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是云南省最优政策之一。
在形成“1 1 N”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昆明市还建立了减税降费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减税降费联席会议制度,取消、停征、免征和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区级出台“黄金十条”扩大了政策优势、“暖心十条”提振了企业信心、金融政策注入了金融动力、减税缴费减轻了企业负担。联合银行开展的“银税互动”合作,目前已发放贷款约6亿元,惠及企业1230户,有效减轻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为企业渡过难关注入“强心剂”。
注重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领导先后20次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精准招商活动,拜访优质企业,引进华为公司、海康威视、康佳集团等多个重点招商项目;去年11月,举行普洛斯环普产业园、东方国信等18个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195亿元;今年3月,集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个,4月集中开工13个项目总投资92.7亿元;8月18日,与新希望、阿里巴巴、华为等多家企业签订57个总投资269亿元的项目合作协议。
面向全国高薪招聘管委会高、中层管理人员和29名博士、硕士。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投资1.2亿元实施人才公寓建设,为企业高端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邀请厦门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和厦门片区专家学者、领导线上授课,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多轮培训。
他说,政策体系“增实招、增力度、增信心”,转变职能“减材料、减成本、减负担”,优质服务“得好评、得市场、得人心”。可以说,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有外部环境的“好气候”,有制度创新的“梧桐树”,“金凤凰”纷至沓来。
记者吴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