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实现进档升级。2020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开展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发布。此次评估包括32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从“在线服务成效度”“在线办理成熟度”“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5个指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9年昆明市总体指数从2018年的79.13升至80.68,增长1.55。排名从第23名升至17名,提升6位,由“中”组别升至“高”组别,提升1个档次,是仅有2个“进档”的城市之一。(市政务服务局)
全省首个“行政争议调解和解中心”落户官渡。近日,云南省首家行政争议调解和解中心——“昆明市官渡区行政争议调解和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在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途径、创新协调型行政诉讼模式、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方面迈出了宝贵的一步。官渡法院将依托行政争议调解和解中心,努力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摆开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圆桌”,借助专业调处力量,深化府院良性互动,构建社会协同格局,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努力打造新时代行政争议调解和解的“枫桥经验”官渡样板,为城市新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主战场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市法院)
昆明实施二手房过户和抵押贷款一次合并办。昆明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提升不动产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于2019年12月与招商银行昆明分行合作,在推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服务的基础上,选取五华登记处为创新试点,推出不动产“转移+抵押”登记合并办理新模式,即群众二手房买卖过户和抵押贷款一套资料、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只跑一次。该项业务是“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服务模式下,“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的又一创新举措,实现了登记机构、银行和群众的三方共赢。(市政务服务局)
盘龙区扎实推进不动产“同城通办”试点工作。一是完善便民设施。在设立不动产登记“同城通办”金星办证点的基础上,增设交三桥办证点,设置自助网签室、自助查询机、银行智慧柜员机等便民设施。5月25日运行以来办理登记6931件,其中区外的不动产登记占比60.7%。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对全市原有土地、二手房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入库,协调市、区有关部门人员进驻“同城通办”服务大厅,搭建自然资源、住建、税务、财政联审联办平台,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精简办事流程。取消登记前不必要的查档环节,并将交易、税收、登记等多部门流程集中至一个窗口办理,实现“一套材料、一窗交件、一次办结”。四是提升服务质效。在金星办证点设置12个窗口、交三桥办证点设置30个窗口,可分别容纳50人、100人办理业务。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微信远程缴费、免费网签合同、自助查询、邮政快递证书等服务,实现“人在家中、证书到手”。(盘龙区)
东川区创新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东川区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融合之路,组建9个乡镇级造林合作社,27个村级造林合作社,重点吸纳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人员,促进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推动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互促双赢。一是创新造林项目机制。出台《东川区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规定全区涉及政府投资造林绿化项目优先采取造林合作社模式组织实施,鼓励社会资本将造林项目委托造林合作社实施。二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鼓励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通过小额贷款参加造林合作社。三是创新进退机制。建立造林合作社退出机制,对违法违规的造林合作社,依照相关规定予以解散。建立社员进出机制,确保社员数量和贫困社员比例符合规定。四是创新权益保障监督机制。造林合作社所在乡镇(街道)对造林合作社运行及管理进行重点监督,定期公示劳务支出情况,确保支出透明、比例达标。五是创新部门联动机制。探索多部门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联动机制,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把好合作社准入关、责任关。六是创新监管考核机制。建立造林合作社联系制度,每个造林合作社由1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名属地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共同联系,负责开展长期指导服务和监督。(东川区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