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良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旅游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持续迸发,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迈出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2019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545.3万人,同比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 36%。2020年5月,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入选“云南省旅游强县”,九乡乡、狗街镇、耿家营乡入选“云南省旅游名镇”,小哨村、麦地冲村、河湾村入选“云南省旅游名村”。
一、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坚持把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部署,建立县、乡、村三级旅游工作体系,构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村纵向贯通、相关责任单位横向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全域旅游改革创新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全域旅游工作“例行会议分管副县长每季度主持召开、重要决策政府常务会一事一议、重大决策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原则,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帮助解决旅游业的外部制约问题,推动全域旅游不断向纵深发展。完善督促考核机制。把旅游工作列入全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年度“大赶考”的重要考核事项。县人大、县政协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调研视察,提出意见建议,群策群力推进创建工作。推出“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在原有的旅游市场整治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综合调度指挥部和游客退换货监理分中心,整合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市场监管三支执法队伍和“N”个涉旅执法部门,将多条线穿进一根针,实现旅游市场监管、执法、查处“三统一”,推动旅游业管理体制转型升级。2019年,共开展旅游联合执法9次,处理旅游投诉案件34件,有效维护全县整体旅游秩序,群众满意率为100%。加大支持力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先后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统一全县上下思想,明确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工作开展,选派25名科级后备干部到乡村旅游示范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优化规划布局,构建全域格局
明确规划定位。修编《宜良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打造“世界花谷、康养宜良”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提出全面提升宜结良缘之地、温泉康养之都、苗木花卉之城“三大品牌”,不断擦亮“中国烤鸭之乡·世界溶洞奇观”城市名片的发展定位。谋划空间布局。重点依托“北有九乡、中有南盘江、南有狗街竹山”的空间骨架,把历史演进、人文更迭的时间脉络与山高水长、道法自然的空间维度相互重叠,深入挖掘宜良的名人、趣事、文物、非遗等作为点亮宜良全域旅游的“龙睛”,着力构建“抬龙头、健龙身、摆龙尾、亮龙睛”的立体化、全域化旅游发展布局。串联旅游线路。牵头成立云南旅游联盟,在全国率先提出设立“徐霞客游线研究推测线路”,深度挖掘徐霞客游线价值,开展2017年“5·19”中国旅游日“重走霞客路 九乡万里行”系列活动,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串联。积极融入“昆玉红”旅游经济带,主动衔接和联动周边抚仙湖等景区,共同构建以自然地质景观、会展商务休闲、历史文化体验、生态温泉康养为内涵的滇中特色旅游路线,不断放大旅游产业集群效益。
三、开展宣传推广,打造特色品牌
推出节会活动塑形象。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县城设立主会场,和全县8个乡镇(街道)联合推出“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暨宜良花街节”“宜良烤鸭美食节”“匡远街道宝洪茶文化节”“狗街小哨干巴菌节”等本土品牌节会活动,营造乡乡有节会、村村有玩场、人人可参与的全域旅游氛围。打造创意农业展风采。与浙江大学合作发展创意农业经济,打造了“苗族女神仰阿莎”“彝乡欢歌”“爱我中国”系列彩色水稻田园景观农业,诞生了耿家营乡河湾村、匡远68道拐、山后樱花谷等一批登上中央电视台的“网红打卡点”,让创意农业成为乡村旅游的引爆点,培育出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联合营销创牌子。采用“互联网+”旅游,通过线上带货、线下体验、节庆造势、全媒跟进等营销模式推介全域旅游品牌。开通宜良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积极对接指北针、AA户外运动等中介媒体,瞄准昆明及周边旅游群体,精心策划“周末同城逛”宣传营销方案,推送精品旅游线路、特色餐饮、住宿攻略,不断挖掘美景美食,增强旅游吸引力,力促入宜游客从“过境游”变为“过夜游”,从“观光游”转为“体验游”,从“景点定向游”升级为“全域深度游”。
四、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游客体验
打造龙头景区。与华侨城集团控股世博集团合作,投资50亿元建设大九乡全域目的地旅游区,把单一观光景点升级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目前已完成叠虹桥景区提升改造、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等投资13亿元。引进重大项目。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引入华强方特项目。项目占地2120亩,计划总投资63.5亿元,拟建东方神画、复兴之路两个主题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云贵川地区最大的科技文化旅游产业园,预计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余人就业。完善配套设施。建成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让国内外游客“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乡”欣赏云南喀斯特地形地貌。按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资料丰富”的原则,在九乡、岩泉景区分别配套新建了停车场,建成22座A级旅游厕所,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启动了“宜良县全域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三级站点建设,在县城、各乡镇安装旅游标识标牌,实现了全县各景点景区的有效联动。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推进“旅游革命”,积极完善各景点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推广运用“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全面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
五、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多元业态
农旅融合。充分发挥良好的农业基础,推出观光、采摘、制作等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有效助推苗木花卉、蔬菜、鸭类养殖经营、野生菌特色美食餐饮、温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开设烤鸭店200余家、农家乐300余家,全县鸭子年出栏达1800万只,日销烤鸭达4.5万只。工旅融合。建立食品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宜良特色的食品加工、销售体系,以李烧鸭系列食品、滇王甘栗、鲜花饼、西红花酒、老蒿地酒为代表的食品业和酒业,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品支撑。商旅融合。全县有宾馆酒店210家,设有高中低档相互搭配住宿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建成愿景、乡鸭湖2个城市购物广场,引进沃尔玛、苏宁等大型商超以及麦当劳等一批品牌连锁店,KTV、影院、烧烤遍布各街区,夜间经济崭露头角,为游客吃住娱提供了便利。文旅融合。全面整合烤鸭、宝洪茶、钩花扎染、木雕、竹编、白陶等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开展“乡鸭湖大舞台”周末群众性文化旅游惠民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充分挖掘复原钱穆在岩泉寺创作《国史大纲》的历史片段,建成全国第四个钱穆纪念馆,拍摄《钱穆和国史大纲》纪录片在全国上线推广,为宜良旅游注入文化内涵。(宜良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