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先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及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我市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总体居于靠前位置
2019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18.21万件,占全省51%。专利申请2.31万件,占全省65%;专利授权1.43万件,占全省64%;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省7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9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3件/万人),遥遥领先于全省水平(2.85件/万人);三年内小微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增长153%;全市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达1.55亿元。知识产权相关指标在西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三(成都、西安、昆明),地理标志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六,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指标测评全省排名第一,昆明商标受理窗口被评为全国先进窗口。昆明是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去年5月与上海浦东新区同时成为机构改革后第一批7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
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一)抓政策配套。印发了《昆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2)》,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进行调整充实,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增加到26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的骨架基本构建。
(二)抓机构建立。积极筹备成立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0名。保护中心建立后,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将打通我市知识产权发展的“快捷通道”。同时,我市将成为西部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生物及装备制造两个产业领域保护中心的省会城市。
(三)抓体系完善。今年6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预计将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1.5亿元,是西南唯一入选的城市。
(四)抓资金投入。2020年,知识产权工作经费预算1007万元,比2019年(525万元)增加482万元,增长91.8%,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抓联动合作。经过积极争取,西部第一个国家原创认证中心落户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成立并投入运行,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国家备案的专利代理机构从2015年的11家增长到2019年的37家,一批国内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昆明。目前,我市已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三、对标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差距仍然明显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小,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2019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约1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1.28万户,专利申请授权27.42万件,均为昆明市十倍以上。
二是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尚未建成,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2016年的533件,上升至2019年3109件,法官人均办结知识产权案件高达412件。机构改革以后,我市各级熟悉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知识产权执法人员短缺现象非常突出。
三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融合还不够紧密,转移转化效益还不够高,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有待提升。
四是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重点构建“五张网”:
(一)着力构建“政策支撑网”。围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年内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强化政策支撑。
(二)着力构建“权益保护网”。全力推动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力争明年初建成。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三)着力构建“公共服务网”。抓住昆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的机遇,力争三年内构建起规范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四)着力构建“创造运用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知识产权链,力争三年内培育推广一批优质花卉植物新品种,打造提升一批高价值文化品牌,创造转化一批大健康领域的核心专利,把昆明打造成云南地理标志产品的运营中心。
(五)着力构建“国际合作网”。引进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智力资源,抓好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自贸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推动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力争三年内将昆明打造成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