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五华区点靓“夜昆明”地标 打造城市消费新动力

来源:昆明政研改革网日期:2020-05-22 11:39

五华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是昆明市文物数量最多的县区,承载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绝大部分传承和记忆。作为昆明市传统中心城区,五华区服务行业门类较为齐全、配套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潜在消费需求增势强劲。响应省、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安排部署,五华区因地制宜,以昆明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昆明老街和南强街区作为试点,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统筹餐饮、购物、文化、旅游等要素资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培育夜间经济发展载体,完善夜间经济保障体系,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实现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

一、突出组织领导,着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举措,释放积极信号,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扶持夜间经济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五华区建设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工作方案》,成立“五华区发展夜间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发展夜间经济工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发挥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突出特色、注重创新,形成统筹推进、业态多元、错位发展格局,营造良好夜间消费服务氛围。二是优化审批服务。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夜间经济街区经营主体采取电子化登记、上门办理等多种方式简化入住街区商户审批程序,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放宽夜间摆卖管制。在符合环保、消防、安全、市政环卫的相关规定,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秩序等前提下,放宽夜间摆卖管制,延长街区内主要商户营业时间。同时,对部分路段的夜间经济街区配套进行规范,积极打造都市夜游商贸圈,扩容夜间消费市场。

二、突出统筹规划,着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以优化空间布局、发展新兴业态、改造传统业态、提升经营能级为重点,对现有的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设施调整结构,提升品位,集聚发展。一是打造“夜昆明”地标。紧扣省市将昆明南屏街列为全省首批5个夜间经济地标,新城吾悦广场列为首批15个夜间经济商圈,昆明环翠湖、南强街、大观街列为全省首批50个夜间经济生活圈的发展定位,以南强街区、昆明老街两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为示范,辐射带动顺城、大观商业城、金鹰等周边片区人流聚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聚集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开放式消费场所,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依托昆明主城西北片区吾悦广场、云时代耍街、居然之家、国茶港、融创春风十里等商业圈,积极谋划推动云时代耍街夜间经济,推动城市次CBD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升级“夜昆明”商圈。二是打造“五大夜色”。特色夜景区、特色夜美食、特色夜购物、特色夜娱乐、特色夜休闲。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夜间经济区”。在城市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备夜间设施。引入歌剧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三是开发设计夜间旅游线路。适时开放一批旅游景点延时参观,翠湖公园开放时间延时至晚上23点。依托文化资源,突出文物古迹优势,针对夜文化消费特点,创排体现本土特色、富有时代感、大众化的演艺精品,向游客展示昆明历史、引发市民怀旧情感及展现城市历史传承,以夜游带动餐饮、娱乐、交通、住宿等服务业发展。

三、突出服务管理,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治安、交通、城管、食品安全、卫生秩序管理,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平安的夜间消费环境。一是优化夜间经济街区交通服务。做好地面公交运输基础保障,加密夜间公交运行班次,延长夜间运营时间。主城区主次干道路200余条,地铁1、3、4、5号线途径南屏街、顺城、青年路、大观商业城等主要商业区域及翠湖、老街、莲花池等历史文化街区,辖区内近300条公交线路,70%以上的公交线路收车时间在21时之后,40多条线路收车时间在22时至24时。引入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统筹解决好片区静态交通保障,协调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的夜间车辆调配,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保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特点,加强夜间景观照明建设,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公共广场、建筑物、商业圈、园林绿化区、景观雕塑、桥梁建筑、水景等区域加强景观照明设施建设、维护,实施盘龙江景观亮化、五华区294栋建筑灯光亮化等项目,逐步解决五华区33条道路有路无灯、19条道路有灯不亮问题。完善街区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推进“厕所革命”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街区、景区承载能力。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治安、消防等公共安全应急配套管理措施和服务功能。三是打造安全的消费环境。鼓励街区开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等内容的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完善“谁监管、谁受理、谁维权”的消费维权机制,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推动建立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启动发展夜间经济工作以来,开展食品抽样检测188批次,立案处罚检测结果不合格商户1户;处理消费投诉23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789元,切实提升服务夜间经济发展的管理保障水平。

四是突出品质提升,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以活化城市文化为出发点,积极挖掘区域夜生活文化传统特色,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层面的追求,提升夜生活文化品质。一是升级文化供给。依托翠湖、莲花池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蕴,梳理挖掘“三山一水”、“九巷十三坡”等传统历史渊源、史实、民间传说、文化特色,加强对马家大院、88号庭园剧场等场所宣传推广和扶持,突出街头曲艺特色、庭院剧品牌优势,打造《平凡》、《初心》等一批本土原创节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全国连锁企业投资兴建一批高中低档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演出场所,培植文化品牌企业。在翠湖、讲武堂等景区打造适合旅游演艺项目和沉入式体验项目,使之成为城市夜间文化的金字招牌和最大亮点。二是满足本地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图书馆、展览馆、健身馆开放数量,推进卢汉公馆、65号院的建设和开放,积极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博物馆。积极落实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政策,推动近日楼等非国有博物馆加快发展,引导人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夜晚活动中来,增加夜晚人气。三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塑造浸入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灯光、置景、多媒体等各种渲染手法,依托自然文化景观,辅以AR/VR技术,线上与线下互动、传统与新兴相结合,为游客打造多角度的场景化环境,从“重内容”向“重体验”转变,提升夜间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五华区委改革办供稿)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