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安宁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构建美丽和谐螳川

来源:昆明政研改革网日期:2020-05-20 11:34

近年来,安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为奋力把安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西线经济走廊、滇中最美绿城、中国西部县域高质量发展标兵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社会治理“根据地”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党建工作覆盖面持续扩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一是着力推进党建全覆盖。抓实社区党建、行业党建工作,着力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市共有“两新”组织1403个,“两新”党组织372个(单独组建202个,联合组建170个),共覆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934家,党建活力持续增强。二是建立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社会单位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全市33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实行“大党委”制,建成1个市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9个街道党群活动服务中心,33个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27个党建联盟,与137家驻地单位签订“基层党建共建共享框架协议”,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体系不断完善。

二、聚焦文明实践,奏响志愿服务“交响曲”

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兵。一是推进全市文明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了市—街道—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全市共注册志愿者70553人、志愿团体955个,开展志愿服务项目2198个,今年以来志愿服务总时长112万小时,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二是建立“4+N”志愿服务队。通过建立市级志愿服务总队、街道志愿服务大队、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分队、村(居)民小组志愿服务小队的四级志愿服务队,加上各单位组建的专业志愿服务队,形成“4+N”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建立630支志愿服务队,成为服务城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三是建立“5+N”志愿服务平台。在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基础上,在社区建立特色文明实践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文明实践工作格局,累计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665场次,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

三、推动机制创新,拓宽基层治理“新途径”

着眼顶层设计,狠抓机制创新,努力推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从体制改革入手,探索基层治理经验。重点围绕基层治理问题,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建设街道—社区—网格员的网格化联动平台,规范化推进楼栋长、物管、商户、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从上层着力向基层发力转变、从街道单一推进向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转变。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100个县(市)试点单位试点建设,奠定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二是从机制创新入手,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围绕实施社区准入,梳理各社区治理主体“职责清单”,社区职责规范减少到102项,明确城乡社区依法履行职责31项、准入工作事项58项、证明事项13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职能归位,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三是从社会动员入手,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平台。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社会组织登记程序,降低登记门槛,推行直接登记制度和登记备案双轨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资质审核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共培育城乡社区社会组织634个,初步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良好格局。

四、立足科技支撑,织牢社会治理“信息网”

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立足科技支撑,全面织牢社会治理信息网,治安环境净化率、风险防控应急力、基层治理有效性显著提升。一是打造全覆盖的视频监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稳步推进“三网三中心一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管理防控实效,打造大数据引领的“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人技物防结合”的全覆盖巡防体系。二是拉起安宁智慧城市基础骨干网。以安宁市综治中心为枢纽,启动建设市级到9个街道、100个村(社区)、338个村小组的视频专网、政务外网和备用网等万兆环形业务承载网络,为实现全市网络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三是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以“一部手机治理通”为依托,以“为民、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选取万辉社区和金晖社区为试点,加大投入,探索“智慧社区”建设经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安宁市委改革办)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