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牢固树立“财”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谋划新时代财政工作, 创新和完善财政调控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协调做好生财、聚财、用财、活财、稳财、强财“六篇”文章, 集中财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保障“六稳”、“六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将获得中央财政不低于2000万元的奖励资金。
一、依法理财促规范。把预算管理改革作为财政改革重点突破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优化支出政策和安排预算,健全完善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全面修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工作制度,增强财政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债务余额和风险级别实现双下降,为全省打赢债务风险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充分肯定。
二、壮大财源稳增长。强化财源建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服务保障民生,扶持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0.0亿元,增长5.8%,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税收收入增长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8%,收入质量保持全省第一。为企业减税180.5亿元。
三、优化结构保重点。积极应对收支平衡困难,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一般、保重点,强化支出计划管理和预算执行动态跟踪督促,硬化预算约束。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0.9亿元,增长8.5%,三公”经费支出下降9.9%;民生支出增长10.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4%。全市投入脱贫攻坚资金90.5亿元,同比增长25%;“五网专项资金”31.2亿元,增长24.8%;市本级安排22.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增长229%。
四、清理存量强统筹。统筹财政收支和库款管理,强化库款监测预警和资金调度,积极推动统筹整合资金,在资金整合中做到统规统筹、统督统管、统调统用, 严格把关资金的使用渠道, 应拨尽拨、应用尽用, 保障发挥最大效益。完善盘活存量资金与预算编制、执行挂钩机制,严控新增借款,清理消化暂付款项和存量资金,2019年末全市总预算暂付款同比下降18%,盘活部门预算结转结余资金18.7亿元,收回存量资金3.3亿元,全市存量资金消化率98.5%。
五、支持基层增动力。积极应对基层财政困难,加快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本级分担比例,2019年市对下补助增长7.3%。强化基层财政保障,兑现省市增收奖补资金21.7亿元,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全市下辖县区“三保”保障率100%。
六、绩效优先提质效。突出绩效优先的预算管理理念,加快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和强化责任约束, 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市本级2020年度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对94.5亿元民生领域项目资金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开展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重点监控,财政资金效益充分发挥。
七、强化监督防风险。深入推进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监督检查, 及时排查财政管理风险隐患,完善检查成果与预算资金安排挂钩机制,有力促进了改革举措的落实和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落实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领域负面清单制度,对重点项目资金加强常态监管和动态监控,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预算联网监督,实行部门预算 “双公开”,市县两级预算公开率达100%,市本级预决算较法定时限提前5天完成公开,财政运行更加透明规范。(市财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