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区山地面积占97.3%,人均有效耕地不足0.5亩,农村稳脱贫促增收压力较大。为解决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问题,东川区坚持“产业短板就业补,多措并举稳增收”,在就业扶贫上创新举措、真抓真干,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赢得了群众赞誉和社会认可。截至目前,全区12.5万农村劳动力中,已实现就业10万人。东川就业扶贫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组建的“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在云南省推广。
一、率先制定“1+6+N”系列政策,走好“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后制定出台《东川区就业扶贫工作方案》《东川区脱贫攻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实施方案》《东川区就业扶贫基地认定和补贴办法》《东川区就业扶贫车间认定管理办法》《东川区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扶贫配套制度,形成“1+6+N”系列政策体系,即制定1个就业扶贫工作总方案,着力实施春风行动、城乡居民基础信息统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和服务保障“6大行动”子方案,完善13个就业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东川区就业扶贫工作方案》得到省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以专刊形式全文刊载全省广泛推广。
二、压紧压实就业责任,形成“三级书记抓就业”格局。把保就业作为党委主责主业,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区级由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亲自安排部署,乡镇(街道)由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带头靠前指挥,村(社区)由支部书记一线抓落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强化分类调度。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分级、规模分批、错峰输送、安全有序的原则,分级分类分批“五步走”推进返岗就业:每年2月底以前完成精准摸排,同步点对点输送急需返岗人员;3月底以前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全部返岗到位;4月份开展就业清零;5月份以后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户有一人就业;4-11月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二是强化齐抓共管。把新增转移就业责任单位由原来的14家重点项目单位扩大到52家脱贫挂包责任单位,挂包责任单位与帮扶村(社区)转移就业任务实行捆绑式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仅要完成增量,还要确保转移就业人员的稳岗率。三是强化考核排名。把转移就业纳入重点工作考核“红黑榜”,坚持“周排名”,每周五将转移就业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到村,排名前10名的为红榜、排名后10名的为黑榜,排名情况纳入考核并通报给区纪委监委。坚持“季考核”,每季度量化考评任务,与每周各单位完成情况一并纳入过程动态管理。
三、动态管理就业底数,扣好就业扶贫“第一粒扣子”。把农村劳动力排查摸底作为就业扶贫的基础和保障,组织村(社区)“两委”人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就业扶贫工作队员,以户为单位逐户逐人进行登记,摸清16至60周岁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意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和转移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一户一档建立就业档案,实行月动态核实、季更新标注,坚持每月对就业信息系统更新一次,做到“六个清楚”(人口状况清楚、就业情况清楚、就业意愿清楚、技能水平清楚、培训愿望清楚、文化层次清楚),动态掌握辖区内劳动力状况,为精准调度指挥奠定坚实基础。
四、深入细致提供服务,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转移就业人员实行“打包式”服务,实现岗位信息推送、咨询、报名、推介、培训、招用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一是“三支队伍”专业服务。建强就业扶贫队员、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农村劳务经纪人三支专业队伍,打造一批就业扶贫东川“铁军”。125名就业扶贫队员走村串户“面对面”,负责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统计劳动力信息,宣传阐释政策,分发岗位信息,送岗到村到户到人。5个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对接市场“实打实”,负责区外劳务“市场”开拓,对接用工企业、收集岗位信息,做好东川籍在外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维权帮扶。200名农村劳务经纪人牵线搭桥“点对点”,负责与就业部门、人力资源中介企业、用工单位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对接联络,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北上广”务工,实现劳动力供需对接。二是“逢五制度”家喻户晓。建立“逢五工作”机制,每周五组织就业供需对接,确保乡镇“送人”和部门“送岗”精准对接;每月5日召开区级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就业任务和工作责任精准落实;每月15日召开镇级就业工作调度培训会,对“稳岗、送岗、跟岗、引岗、安岗”工作进行安排,同时组织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培训,确保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每月25日组织用工企业到现场召开招聘会,确保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精准推进。三是“区内区外”贴心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和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服务联络站的作用,开展异地服务工作;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形式,协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实现稳定就业。
五、精准开展“四化”帮扶,实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在昆明建立驻昆就业扶贫基地,探索政府引导、基地搭台、社会助力的就业帮扶新路子。一是常态化教育,打造技能素质培养基地。基地聘请了专业教官,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日常拉家常等形式,有针对性开展军事化管理、就业技能及各类文化知识的学习培训,促进务工人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巩固提高就业率。二是一体化服务,打造政企联动示范基地。在基地设立东川在昆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点,为在昆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扶贫政策宣传、职业介绍、办理入职手续、务工补贴申报、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让务工人员真正在昆明拥有了自己的“家”。三是组织化输送,打造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培训,基地负责人与务工人员同吃同住,共同学习生活,相互启发学习,讲乡亲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同吃一锅饭”“山歌比赛”等乡味浓郁的活动,提升乡亲们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起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形成“稳定一批、培训一批、孵化一批、输出一批”良性运转机制。四是系统化转变,打造智志双扶品牌基地。深入开展“感党恩、跟党走”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基地管理人员现场“教”,邀请东川籍在昆企业家、务工能人现身“说”,实地到先进企业参观学等形式,引导务工人员转变“等要靠”思想,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树立东川在外务工人员良好形象,逐步打造东川务工品牌。(东川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