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昆明“小微双创示范”考核全国第二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昆明经验

来源:昆明政研改革网日期:2020-02-17 10:26

自2016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小微双创示范城市”以来,昆明市将小微双创示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重要抓手,采取“五大举措”,实施“六大工程”,创新“三个结合”,实现了创业、就业、创新“三个高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小微企业营业收入达6241.65亿元,就业总人数达到258.42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40.57亿元,累计拥有授权专利18340件,相比2015年底分别增长47.42%、57.52%、356.36%、152.83%,在全国第二批15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昆明经验,获得国家部委认可。

一、抓实“五项举措”,为“小微双创”提供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人才、资金等保障措施,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为“小微双创”工作提供保障。一是高位统筹,协调推进。昆明市高度重视“小微双创示范”工作,成立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领导小组,下设综合、项目、统计若干小组,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负责“小微双创”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资金安排及指标统计等日常工作,确保小微双创工作高效开展。二是完善政策,提供支撑。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的若干政策》《昆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资金管理办法》《昆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统计监测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为“小微双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统筹资金,加大投入。三年示范期全市共统筹安排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亿元,引导地方财政资金投入26.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56.4亿元,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总额是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的42.53倍,累计扶持双创重点项目2000多个,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四是引进人才,夯实根基。建立“春城计划”系列人才政策,大力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18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268人,引进工程项目13个,共扶持创业创新项目26个,投入项目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五是举办活动,营造氛围。三年示范期举办了“双创周”“创客中国”等国家级创业创新活动,“创业系列讲堂”“创客大赛”“创业论坛”等一系列省级、市级创业创新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展示交流舞台,打响了“春城创业荟”创业创新大赛自主品牌,点燃了“春城”的创新创业激情。

二、实施“六大工程”,优化“小微双创”发展环境

实施“六大工程”,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发展难题,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造活力。一是实施载体建设工程,拓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空间建设,推动双创空间载体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新增各类双创载体面积92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载体342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众创空间166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5家。 二是实施服务提升工程,优化小微企业服务供给。立足创业创新需求,着力建设和完善“1+X+N”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券”增强小微企业支付能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层级、标准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成立了13家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953个,共投入33564万元购买第三方服务,发放创新创业服务券6924万元。三是实施融资拓展工程,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组建首期2亿元的创业创新发展基金,落实创业贷,全面推广“财园助企贷”,成立创业创新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云花贷”、“七彩云南·普洱贷”、“果蔬贷”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通过设立基金、增加贷款、风险分担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8年底,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094亿元,贷款户数91771户,小微企业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获得贷款余额59.6亿元。四是实施减税降费工程,提升小微企业发展后劲。持续优化小微企业税收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截至2018年底,共为小微企业减免税收44.5亿元、降费10.9亿元。五是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工程,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潜能。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围绕营商环境、科技体制、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3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减少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效率,实施“最多跑一次”行动,开办企业时间缩短到2天,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间从263天压缩至政府投资项目100天、社会投资项目70天。2018年,昆明营商环境指数排名跃居第13位,较上年提升9个位次,提升了便民利企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小微企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六是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激发多元主体创业活力。设立妇女创业就业资金、建立女性创业园等多项措施助力妇女创新创业;实施“泛海扬帆昆明大学生创业行动”、组建昆明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校园工作站等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面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工创新创业;建成云南海归创业园、云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海归人员提供创业服务。截至2018年底,共培训女性创业带头人110名,向800名妇女创业者发放了8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9000余人。

三、创新“三个结合”,探索“小微双创”昆明经验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双创示范工作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经验亮点。一是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相结合,推进双创工作的国际化发展。在“走出去”方面,大力支持企业重点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技术转移、项目孵化、服务输出、人才引进,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渐成为昆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在“引进来”方面,以重点园区为平台积极吸引南亚东南亚的人才、企业和项目在昆发展。呈贡信息产业园的云上小镇打造“云上云”国际双创特色街区,吸引了众多南亚东南亚留学生、企业家入驻街区创业。在开展跨境创新服务方面,先后成立了“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等平台,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科技服务高地。二是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将双创工作与高原农业、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相结合,建设了嵩明县花卉示范园等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成立以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双创平台、深入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形成了以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双创特色亮点。三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助力农村脱贫。健全“技能+创业培训”制度,大力建设“星创天地”,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农村脱贫致富。截至2018年,全市累计创建农业创业示范村140个,带动并吸纳就业1万余人,助推2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我市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东川区“百人就业扶贫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就业扶贫工作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

下一步,昆明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创业两轮驱动,积极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双创”工作转型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稿)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