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2017改革快报第2期(总第102期)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7-03-21 16:18

一、五华区“三个着力”推进“双创”工作

二、呈贡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破解失地农民问题取得突破

三、宜良县“三种模式”助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四、高新区先行先试投资审批“2.5”改革

一、五华区“三个着力”推进“双创”工作。五华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双创”工作,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五华区已有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星创天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5个;市级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孵化基地10个、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公共服务平台7家,均位于全省前列。其中,8家企事业单位被省科技厅认定为2016年度第二批云南省众创空间,占全省认定总数的22%。一是着力整合政策,全面支持企业“双创”。在政策帮扶上做加法,印发《关于做好五华区2016年“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的通知》,出台《五华区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昆明市创新型试点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五华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及部门配套政策,为“双创”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自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以来,共培育扶持2101户新创业的小微企业,兑现各级财政扶持资金6303万元。二是着力优化服务,努力营造“双创”环境。主要通过降门槛、清障碍、搭平台等优化服务举措,为五华区实施“双创”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典型的众创空间类、大学教授创业类、大学生创业类、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类等项目,分别立项支持、分类指导、分类扶持。增强“双创”实效,加大与驻区高校交流合作,努力开创“区校”融合发展新局面。三是着力塑造品牌,提高“双创”企业知名度。依托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云南金鼎文化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园区建设,在金鼎园区内打造了12家以互联网+、电子商务、广告文化创意类为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成为云南省内规模最大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集群。举办五华区科技助力“双创”暨“十二五”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并进行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的路演,对创新成果进行推介。分别组织北理工孵化器青年创业示范园、昆明金鼎广告园区创业园、昆明盛策同辉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合道康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云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及“春城创业荟”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多个奖项,在展示企业创新创业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加快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五华区委改革办)

二、呈贡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破解失地农民问题取得突破。呈贡区在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中,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多、就业困难等影响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坚持以民为本,以就业保障为核心,突出创新驱动,强化产业扶持,优化就业服务,有效解决6.9万户约8万失地农民创业就业问题。一是发挥特色优势,引导失地农民外出租地创业。充分发挥花卉、蔬菜市场发达,农业种、养植技术等优势,呈贡区从鼓励引导失地农民外出租地开展种、养殖业入手,因地制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种菜、种花解决就业的实施办法(试行)》《失地农民外出租地从事养殖业示范户扶持奖励细则》《呈贡区失地农民从事二产三产示范户扶持奖励细则》《呈贡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贷款贴息扶持细则》等政策措施,全方位扶持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资金保障方面,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作为失地人员创业专项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按实际租地面积对外出租地农民给予补助。加强信贷支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亿元,发放“贷免扶补”贷款2.3亿元。开展两个“10万元”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工作,为107个小微企业提供321万元的创业扶持金。截至2016年,共拨兑各类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及外出租地扶持资金1.5亿元,共解决外出租地农民约6000余户2万余人就业。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失地农民入股创业。积极探索“居委会+公司+居民”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了以“五个一”(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管理班子,强化一支素质优良的执行团队,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管理骨干,完善一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建立一个运行顺畅的监督机构)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模式,确保社区集体经济健康运行。呈贡区乌龙街道七步场社区围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动员社区群众按照每股5000元自愿入股的方式,集资1000万元,成立了以土石方、市政和园林绿化工程为主营业务的丰乐经贸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了5个子公司,开办了“七步香”特色餐饮企业,充分挖掘辖区豆腐生产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实现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自2010年至今,社区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评估超过2亿元,公司累计向社区居民分红达3700余万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980余万元,社区劳动力年龄阶段80%以上的居民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免费居家养老、“四点半”课堂、定期老年人补助、助学津贴补助、爱心基金会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实现发展成果居民共享。三是强化产业领军,引导失地农民返乡创业。规划建设了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昆明呈贡信息产业、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和金融产业园五大特色园区,助推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其中,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已列入国家农业部“全国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首批启动建设项目,园区建成后,预计可提供6万个就业岗位。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内的云上小镇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了“仕林街”商贸综合街区,对失地农民自发组织的餐饮、休闲、娱乐等经营业态进行规范和提升,通过“引摊入市”方式引导失地农民进入园区创业就业。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以西口景观视廊提升改造为契机,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开发建设的商贸综合街区为失地农民投资创业提供了优质平台。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金融产业园区依托云南白药集团等优质企业,实现了失地农民向园区定向输送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四是推动农业转型,引导失地农民就近就地创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举办就业推介会,多渠道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组织开办园林绿化、美容美发、水电工等19个专业的培训班,培训失地农民9000余人,因地制宜、分批有序引导失地农民向家政服务、环境保洁、园林园艺等行业和领域流转,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会16场次,提供1.92万个有效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400人。同时,大力推动失地农民融入全区双创示范发展战略,整合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三支创业创新力量,建立了呈贡新区创业园。把失地农民创业项目引入园区,进行精心包装、专业孵化,共孵化出园项目18个。目前,全区培植从事二、三产业的示范户约2000余户,主要从事餐饮、服装、住宿、运输等行业,人均月收入最低可达3000元。五是创新服务机制,为外出就业农民排忧解难。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流动党支部所在地辐射半径10公里、支部党员人数30名左右,由支部多数党员所属街道、社区进行管理的办法,在外出租地党员相对集中的晋宁、嵩明、陆良等地建立了7个外出租地流动党支部,将300余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服务范围,实行流动党支部上联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党组织,带动支部建设;中联驻地党委、政府,带动驻地产业发展;下联党员群众,建立“1+X”帮扶对子,带动党员群众创业增收的方式,形成了“三联三带”外出租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为流动党员“兴业安家”,为外出租地群众发展致富出谋划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制度。为深化服务失地农民工作,促进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结合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通过整合在职党员、驻社区常务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服务力量,协调农林、人社、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建立领导联系服务失地农民制度,实施结对帮扶,定期到失地农民家中访谈慰问,经常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送温暖及上门服务活动,认真落实“送医下乡”“送教下乡”“科技下乡”和“就业下乡”等工作,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协会。成立了全国首个失地农民创业协会,失地农民交1元会费即可成为创业协会会员,享受贴息贷款、市场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截至目前,失地农民创业协会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有理事成员26人,累计完成转移培训9479人。协会成立至今,先后深入昆明周边县(区)、玉溪、楚雄、曲靖等地(州),走访外出租地农户近4300人次,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每年办理失地农民各类上访事件300余件,化解各类纠纷120多起,较好地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失地农民与政府沟通对接桥梁。(呈贡区委改革办)

三、宜良县“三种模式”助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宜良县以积极探索和实践“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三种模式”,助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初见成效。一是“政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模式。2016年5月18日,宜良县与阿里巴巴签订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协议,成为昆明市首家(云南省第13家)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县区。县财政投入609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设施配套齐全的运营中心、仓储物中心,交该公司拎包入驻。9月28日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36个村级服务站同时开业。截至12月15日已建成63个村级服务站(含两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服务站建成数、村均成交金额全省第一,服务订单超过5.3万单。其中,12月9日当天,宜良县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的销售额达302万元,位列全国县级农村淘宝当日销售额第一,全部为本地产品上行。二是“基地+协会专业电商交易平台”模式。近年来,宜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2015、2016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在全国首家荣获“中国花卉苗木之城”殊荣,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苗木种植集聚地、交易集散地。目前,全县苗木种植面积13.8万亩,经营种植户4000余户,实现在地苗木总产值38亿元,培育苗木企业及个人4000余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万余人。由宜良县苗木协会投资建设的云南树多多花卉苗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成并于2016年2月正式运行,现已容纳了480多家苗木供应商的苗木信息,囊括12个大类、600多个品种。平台通过线上引入和线下交易,已与湖南湘潭、广西玉林及大理、腾冲等地达成了供货合作。云南树多多苗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与玉溪也与近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等达成共识。截至目前,线上交易额已达1200余万元,线下带动本地苗圃销售金额达5000余万元。下一步,云南树多多花卉苗木电子商务平台还将通过树多多网站和树多多APP与树多多微商城为花卉苗木生产者和广大花卉苗木采购商搭起沟通的信息之桥,解决农业产业结构、种植品种调整中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问题。三是“批发市场+多种电商营销平台”模式。推动电商企业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货、仓储优势。宜良县供销社于2015年8月组建宜供万容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了宜供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与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深圳前海“农迈天下”电子商务公司和“苏宁易购”三家知名电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经营实体服务点,在宜良建凤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宜供电子商务服务站,与“农迈天下”合作利用互联网销售宜良大宗农产品;在狗街镇中营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负责该片区网络代购代销和快递收转;开办特色产品网店,在“淘宝”网和“供销e家”网上分别开设了“愚公宜商”网店,并搭建手机移动端微信公众号“愚公宜商”宣传营销宜良特色产品;县政府授权由县供销社代表县政府在“苏宁易购”开设中华特色地方馆。2016年1—10月,全县供销社系统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5408.67万元,其中,“建凤农产品”微信公众号线上交易5386.81万元,占全县供销系统电商销售总金额的99.6%。(宜良县委改革办)

四、高新区先行先试投资审批“2.5”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部署及要求,昆明高新区依托园区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示范窗口作用,先行先试投资审批“2.5”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新区特色的新路子。一是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前置审批事项为2.5项。将前置审批大幅压缩为“2.5”项(即:一项是规划选址,一项是用地预审,半项是少数重特大项目,保留环评作为审批前置)。为避免精简的盲目性,首先由审批部门进行认真核查,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清理,努力做到前置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通过清理,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和环节由以前的14个大项压缩为2.5项,区本级事前审批时间从176个工作日压缩为28个工作日。其他前置审批项目通过取消、整合等方式,确需保留的全部实行并联审批(事中、事后审批),审批时限从原来的核准前必须完成,调整为在开工前完成即可,大大缩短部门审批时间。从分头分层级、串联审批向多部门同步展开、并联审批转变,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投资服务环境。二是试点“审管分离”,做到受理、审批服务2.5天封闭循环。设立首办窗口,一次性受理、分发、转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并在管委会内部进行审批流转申请材料、审批信息在各部门间实现共享和互认,实现部门之间的“横向联通”;各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纵向贯通”。真正形成“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审批服务流程,按照内部流程规范要求,做到受理审批服务2.5天告知初步结果和正式审批期限。“窗口”工作人员不采用多地政务服务大厅惯用的审批机构派驻工作人员的方式,而是从机关行政、后勤(服务)岗位选配,从而增强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耦合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为试点真正意义的“审管分离”改革创造条件。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建成园区审批服务平台2.5版。建立政务云服务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推进APP客户端平台和市场主体征信两大平台建设,编制完成《投资性项目行政审批(改革)流程图》《投资性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文件,提高审批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高新区逐步向智慧园区迈进。同时,在省已经建成的统一在线审批平台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特色进行完善,强化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和安全防范功能,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配合的审批和监管机制,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高新区改革办)

中共昆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722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