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云南提升城乡环境在行动 如何走出“垃圾围村”之困

来源:云报全媒体记者日期:2016-11-25 09:23

    他山之石

    莫干山:整治版本再升级

    当前,我省很多地方还在为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抓破头皮;然而,在沿海东部地区,一场在环境整治提升基础之上的“乡村改造”运动正如火如荼开展。

    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曾经也是偏僻闭塞、污水横流、毛竹遍野的山野之地;而今,它已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热门度假胜地,并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莫干山的盛名来源于近年来不断兴起的乡村旅游业,而让这一业态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是德清县持续十多年来的“乡村改造”运动。早在2001年,德清县便开展了以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和美化环境为内容的农村“五改一化”村庄环境建设工程,随后又在浙江省率先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自此开始,德清对于全县环境保护的求索与治理“落子成局”,一套整治组合拳打得结实有力。

    首先,当地从城乡环境管理入手,实现了“小垃圾大革命”,创新实施的“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由城乡环卫发展公司对全县域内集镇、村庄、河道、道路及绿化,实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五统一”;实施四大类垃圾简便分类,推广可堆肥生活垃圾和废弃秸秆等农业生产垃圾的循环利用,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均达到100%;农村污水治理实行“一根管子接到底”,生活污水处理池一端连着村民家里的厨房、厕所,一端连着屋外的污水处理系统。而对于不容乐观的乡村生态,当地政府不惜壮士断腕,将相关企业全部关停、外迁,整治河道,截污纳管,还将部分厂区拆后的场地复垦,种植绿色苗木,走生态环保之路。

    如果说村容村貌的治理是乡村环境整治的1.0版,那通过转变思维观念、盘活现有资源,不断拓展出“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乡村+文创”的乡村复兴新业态,无疑是乡村环境整治的2.0版。德清在保留乡村古朴景观的基础之上,重新规划了莫干山的景观面貌,重新改造了那些已经废弃或者面临废弃的老旧名居,在废旧厂区建起了文化集市,让历史遗存和新建民居的建筑形制风格保持高度吻合,保持了乡村环境的一致性,不断升级了村庄的“面子”和“里子”……而今的莫干山,或许并没有刻意打造的景区或景点,但一路风景、一路小品、一路精品建筑、一路历史遗存,让莫干山具有了诱人的旅游吸引力。

    记者观察

    破解环境难题急需创新机制

    笔者经常下乡采访,发现近年来乡村变化不小。一进村,乡村“别墅”多起来了,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晚上,不少山村还亮起了路灯,农民的生活已今非昔比。乡村的变化固然令人欣喜,但在村里四下转转,脏乱的景象则让人发怵。道路上、沟塘边、树林里,往往堆积、散落着秸秆、废农膜、塑料袋、旧衣物等各种垃圾;厕所无处下脚,臭气熏天;村边的沟河水体发黑散发着恶臭,让美丽乡村大打折扣。

    乡村环境存在的脏乱现象可说是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多数乡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境长期存在;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乡村消费向城市看齐,包装盒、塑料袋、饮料罐、建筑垃圾、电子垃圾......乡村里的垃圾数量也飞速向城里靠齐。但相对来说,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少,垃圾有“产”无“出”,不少乡村已是“垃圾围村”。

    为此,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改变乡村环境脏乱差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投向乡村环境整治的资金大大增加;特别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一批乡村突出的卫生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不少乡村由“脏、乱、差”变“净、亮、美”。

    但不容回避的是,全省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力度还是偏小、偏弱;“美丽乡村建设”的覆盖面也十分有限。麒麟区三宝街道亟待解决的乱堆乱放,牟定县龙排村、蒙自市石榴街的垃圾难题都只是全省乡村环境问题的缩影,此类问题在其他一些地方同样存在。省住建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为26.0%,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2.8%;村委会驻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为34.3%,生活污水处理率为11.2%。可见,乡村“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顽疾”尚未得到根治。

    从相关调查及记者实地探访的情况看,乡村环境卫生堪忧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乡村垃圾等污染物点多、面广,资金缺口大,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最近几年,农村环境问题虽引起关注,但实际投入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进程。没钱,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建设,建起来的设施也难以运行。二是对乡村卫生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管理体制机制欠缺。乡村环境整治虽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制度建设、责任分工等相关工作还比较滞后,环境整治大都停留在上面有项目下来就动一动,搞运动式整治,有始无终。三是意识淡薄,农民群众参与性不够。不少乡村农民环保意识仍旧比较淡薄,垃圾随意丢弃、畜禽粪便肆意排放;在乡村环境整治中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是“政府干、农民看”。

    解决乡村“垃圾围村”等环境卫生问题,已迫在眉睫。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像重视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工业污染一样,同样紧抓,同样推进。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创新机制,增加农村卫生环境的软、硬件投入,将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和人员等一并规划落实;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因地因村制宜,选择科学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实事求是地说,只有做到有制度机制、有资金、有专人管理,才能破解乡村环境卫生之困。

    观点争鸣

    补齐乡村旅游卫生短板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去乡村旅游,最感兴趣的项目是吃农家饭(74.9%)和采摘(66.3%);在受访者看来,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卫生条件差(62.7%);对于提升游客乡村旅游体验,70.6%的受访者建议出台相关卫生标准,为消费者建立维权通道。

    乡村旅游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游玩体验,也决定着游客是否会成为“回头客”。目前,乡村旅游以其自然天成、情怀隽永以及放松心灵等元素,深深吸引着数以亿计的城市游客。游客去乡村旅游,回到山野之中、田间地头和农民中间,往往会有一种久违的心情和感觉油然而生。美丽而充满乡愁的乡村,才是我们能够将根长久留下的地方。

    当然,即便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眼下卫生条件较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短板效应日益明显。卫生条件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相关,是旅游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比如上文调查中,乡村旅游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卫生条件。前段时间,笔者就曾到某地一个极具旅游潜质的乡村检查工作,虽然该村的各项经济指标已经上去,但卫生条件却给人留下了极差的印象。

    卫生条件差凸显了乡村治理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怎么来补齐这块短板呢?笔者认为应当广征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对公共地段、村民家中卫生管理进行明文规定,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对于改建沼气池、厕所、洗澡间之类的卫生、环保设施,一定要整体推进。旅游主管、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卫生标准,督促居民及农家乐等实体严格执行,同时也要建立维权渠道,切实维护游客权利。另外,应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让保护环境卫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1 2 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