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在国家推动的“互联网+”战略背景下,“互联网+农业”的春天悄然而至,在电商行业的不断成熟与渗透作用下,互联网与农业在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阿里巴巴、京东以及村村乐等农业电商布局争夺战更是愈演愈烈。未来必将从深层次上改变中国农业的大环境,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利益格局将被打破。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不仅是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迫切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昆明高原特色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现实分析,吸收外地发展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 “互联网+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互联网+农业”模式要实现的是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或者农业融合互联网,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
(一)“互联网+农业”的主要功能
1. 搭建农产品与大市场无缝对接的大平台。农业属于弱势行业,而互联网能够帮助农业这样的传统行业补足短板。如互联网具有灵活多样的众筹融资等渠道,为农业好资源、好项目寻求资本投入;还可以通过发挥电商各自优势,使有限的资源迅速占领无限的市场空间,切实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谷贱伤农”等现象。
2. 切实解决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互联网可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和信息沟通,推动生产者以销定产,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向生产者反馈意见和建议,促使生产者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提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这正有助于全社会打造从田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
3. 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可以有效整合和配置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涉农企业等资源,使产业链上下左右联动,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无缝对接,对产业链全要素进行重组,形成共融共通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互联网+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各地实践
1. 通过互联网提高知名度,打造新型农产品品牌和影响力。主要做法是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快速、传播、品牌、质量取胜等特性,将倒逼生产者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树立起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走品牌战略之路。目前网易、联想等一批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农业,褚橙、潘苹果、柳桃等高端农产品品牌和三只松鼠、獐子岛等果品海鲜电商品牌正在兴起。这种模式由于投入大,风险系数高,适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运作。
2. 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营销方式,创造农业经济的线下体验。主要做法是通过互联网把生产者与消费者无缝对接,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生产经营者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主要方式有B2B(商家对商家,如:阿里巴巴、生意宝)、 B2C(商家对个人,如:京东商城、当当)、 C2C(个人对个人,如:淘宝、拍拍)、O2O(线上购买线下商品与服务,实体店享受,如:团购网)等。媒体报道,苏宁众筹频道开卖汉源樱桃,上线145分钟就越过5万元的门槛,当天认筹超过11万元。用户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地铁口等自提的半成品生鲜营销方式正悄然升起。
3. 通过互联网整合农业各渠道资源,打造互联互通的农村综合服务网络。主要做法是通过互联网把农村的各种渠道资源组织起来,增强各条渠道的互动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 2015年1月,新希望公司同南方希望、北京首望共同出资设立慧农科技,将做强农业互联网金融上升为企业的未来战略之一。公司在已有的养殖担保和普惠担保金融创新模式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渠道资源,打造千企万家互联互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未来将业务延伸至农资服务需求、农村消费需求等。此外,该公司还推出了福达计划,为广大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智能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体系,帮助客户提升种养殖效率和营销效率,目前一期已经覆盖3.9万客户。
4. 通过网络下沉,抢滩农村市场“第二战场”。其主要做法是通过互联网把网络末梢延伸到乡村,再通过电商、物流快递等力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4年以来,商务部已会同财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县开展了综合示范工作推动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和许多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目前,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已经接近40万个。阿里现已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内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截至目前,京东已开业26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了近2000名乡村推广员。据预测,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元,前景广阔。
二、 昆明市“互联网+农业”的现实基础
(一)国家高度重视 “互联网+农业” 发展
近年以来,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农业正站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上。5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农资、农产品电商行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之前炒得火热的互联网金融也迎来了“产业+金融+模式创新” 的发展模式,开始将互联网与金融的优势相互结合起来,服务于第三对象,其中“三农”领域的巨大人口红利及资本蓝海也会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金融领域不断流入。今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今年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在1万个行政村实施光纤到村建设,95%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明后两年,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而且国务院要求今年内大幅降低宽带和信息流量费用,为“三农”顺利与互联网对接打下了基础。
(二)昆明市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1. 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但市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近年来粮、菜、花、果、畜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蔬菜种植130.38万亩,上市总量266.5万吨,产值达50.8亿元;花卉园艺总面积21万亩,产值达41亿元。核桃种植累计达127万亩,板栗47.34万亩,发展林下经济52.9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已建成25个国家认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团结苹果、富民葡萄、杨梅、呈贡宝珠梨、斗南花卉、石林甜柿、东川七彩洋芋、面条、宜良烤鸭、晋宁蔬菜、禄劝撒坝火腿、核桃,寻甸牛干巴、野生菌等一大批“昆明牌”农产品脍炙人口,饮誉省内外。
其不足之处:经营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短、科技附加值和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优势亟需转换为现实经济优势。
2. 农业数字信息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但知名度和利用率不高。目前,昆明市先后建成了昆明信息港、昆明农业信息网、昆明市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昆明泛亚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站,特别是昆明市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从2007年建成开始就已覆盖到全市所有行政村,为“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
其不足之处:上述网站分属不同的部门运营管理,相互独立,各自为阵,没能形成合力。一些网站除了发布信息外,均不具有网上交易功能。而云疏网、乐在生活网、买菜啦等网站虽属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具有交易配送功能,但产品少,更新缓慢,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和点击率不高,功能发挥不充分。
3. 广大农民科技种养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互联网应用基础知识。随着一系列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广大农民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种养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率不断提高。但大部分农民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普遍缺乏互联网的基本操作知识,有的因为互联网安全问题而对互联网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普及难度大,应用率不高。
三、 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与方案。农业是传统的弱质产业,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应不失时机启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通过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使之成为乡村百姓特别是山区百姓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建议:昆明市把“互联网+农业”列入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其发展定位、思路和目标,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措施,引导和推广“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采取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整合现有资源搭建新平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互联网+农业”能否顺利破题,取决于能否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
建议:一是电信部门应加快宽带进村入户步伐,提升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二是加大对由政府部门主办的网站的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网站引入社会资本,开通网上支付和线上交易功能,提升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三是鼓励发展社会电子商务网站,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涉农电商企业的健康发展,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以优质优价为电商企业和生产者带来高附加值的利润;四是鼓励晨农、华曦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打造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直销网络,将分散经营的农产品集中化、品牌化销售,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五是鼓励大型农业电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鼓励顺丰、申通等知名快递企业迅速抢滩昆明乡村市场;引导供销社、邮政等利用现有网点发展快递和物流服务,把服务范围延伸到村组,为“互联网+农业”提供现代物流保障。
(三)通过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培育“新农人”。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民是主体是主角,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能否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
建议:一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把向农民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与技术应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有条件的地方要向农民开展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培训,使农民能够看得懂市场走向,合理做出市场预测,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决策;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新农村指导员等兼任电脑和互联网操作指导员,向当地农民普及电脑维护及智能手机使用等方法,讲授“互联网+农业”相关知识,帮助农民利用网络宣传和推销农特产品、完成线上线下交易与信息反馈,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和技术服务信息等;三是市司法部门应加大农村普法和维权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引导农民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通过“互联网+”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构建“六次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力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一是鼓励各县区根据农产品成熟季节、旅游资源、乡村特色美食等,举办系列节庆活动,扩大区域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互联网挖掘农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发展潜力。二是鼓励电商企业发展农村体验农业,利用互联网打造线上吃货的圈子,线下打造体验的圈子,培养忠实的吃货粉丝群,通过拴住一个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一群人,甚至让消费者从品尝产品向种植体验、采摘体验、风情体验、新农村生活体验等转变。三是鼓励旅游小镇、都市农庄、美丽乡村示范点等加大民宿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档次和接待能力;四是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为农民提供农村贷款与农村保险理财等服务。
(五)通过互联网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自然风险抗击能力。
建议:一是积极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增强生产者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监管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我市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三是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技推广员农村职能,加大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普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机械化水平,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智能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机械化水平和品质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