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蔬菜交易中心。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一个蛋糕、一张纸、一个轮胎……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东西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大产业——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
在宏观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战略性产业,在服务“三农”、增加就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观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密切相关,涵盖了纺织、服装、日化等工业门类,品种繁多,门类复杂。
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列入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省委、省政府既考虑到发展,又顾及了民生,牢牢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问题导向 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工信委副主任唐文祥分析说,目前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再投资压力加剧;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配套不完善和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直面这些发展难题,《云南省“十三五”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和高端化的“两型三化”建设,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以转方式、促转型为主线,优化存量、引导增量,通过创新驱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培育壮大食品与消费品工业,增强食品与消费品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企业在求变,行业在调整,产业也要进行大变革。
《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全省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以沿边、廊带节点城镇和开放载体为支撑,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承接家电、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导向型消费品制造,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轻工纺织产业平台和加工贸易平台。推动特色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花卉、橡胶制品、包装印刷、林板、林产化工等优势行业,重点发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户外用品等旅游消费品制造,大力发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护肤及化妆品、洗涤清洁用品,积极发展节能节水器具等绿色消费品,加快家具产业发展。
我省提出,到2020年,食品工业要通过实施“11552”行动,力争实现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目标。“11552”行动即:重点培育制糖加工、精制茶工业、酿酒工业、果蔬加工、软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烘焙制造10个产业;重点发展呈贡工业园七甸片区绿色产业园区、弥勒食品加工园、芒市食品加工园等10个食品工业园区;重点支持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等50户重点企业;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创新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构建产业服务体系5大工程和200个重点项目(一期项目100个)。
到2020年,力争消费品工业实现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目标。其中,印刷包装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2%;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年均增长11%;橡塑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10%;木材及家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年均增长18%;纺织服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艺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亿元,年均增长12%。
扎稳根基 培育壮大重点优势产业
在云南,农副产品加工业占非烟食品工业的比值达47.3%,生物、水能等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食品工业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型、功能型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这些都反映出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云南省“十三五”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更精准的产业政策和食品行业准入条件,瞄准重点产业主攻方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中小食品企业向“高、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在大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推进食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食品工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新产业在食品产品结构中的比重。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产业,唐文祥介绍说,必须找出重点,集群式发展才能取得实效。在食品工业方面,重点是制糖工业、精制茶工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在消费品工业方面,重点是木材及家具、纺织服装业和工艺品制造业。鼓励政策、资金等要素向食品龙头企业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开展跨所有制、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开展上下游和相关配套产业兼并重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聚集发展。转变传统的手工劳动和作坊式操作,提高食品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实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并发挥规模效益。
创新发展 叫响云南制造
创新驱动支撑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弱,也是阻碍我省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我省提出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根据重点培育的食品工业10大产业的特点,联合科研院校研发平台和咨询服务公司,组织专家对重点行业进行把脉诊断,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云茶”“云酒”“云咖”“云油”“云菜”等知名品牌与企业。由政府层面帮助行业搭建品牌宣传平台,帮助企业对外包装宣传造势,与各大电商谈判推介,参与重大展会,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和价值。整体包装全省食品产业项目,由省政府牵头带队组织谈判和推介项目,为重点品牌进行精准招商,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企业在创品牌的同时,也希望得到行业专业领域的支持。就如何发展专业优势,支撑产业发展。”云南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姚潜力说,省轻纺协会将发挥集行业的科研、设计、职教、行业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坚持在为行业提供产业政策、行业信息、科技创新、职称评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行业自律、产业培育及产业转型升级,为促进我省食品和消费品工业跨越发展做好服务。在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工业发展,推动特色消费品转型升级方面积极争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支持,围绕“中国制造2015”、“互联网+”、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先进食品消费品行业、企业的合作联系,搭建平台,主动对接行业先进,精准招商,依托我省工业园区,促进先进产业企业转移。
产业亮点
太标集团—— 转型升级重铸3大支柱
以生产太阳能热水器起步的云南太标集团,经过20年不懈努力,现已成为西南地区生产能力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近年来,该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多元化发展战略,逐步发展成以太阳能、钢铁、精工铸造、数控机床、电动车5大产业为支柱的大型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当前,集团正通过重铸太阳能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电动摩托制造3大支柱,努力争创玉溪市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据云南太标集团董事长张永林介绍,今后3至5年,太标集团将实施“互联网+平台”建设,将设计、制造、服务、供应链、用户集成到云端,形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在线服务+金融+大数据+再制造+伙伴”的发展架构,从核心技术研发到生产方式转变,再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全新突破和转型。通过6个重点产业化项目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完成项目投资20亿元,最终实现年产值108亿元、资产总额57亿元、利税总额12.8亿元,为社会提供6000人的就业岗位。
摩尔农庄—— 技术创新造就领军品牌
近年来,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核桃资源,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我省食品行业,特别是核桃加工行业的领军品牌。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摩尔农庄持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有直接关系。
公司副总经理封大勇介绍说,多年来摩尔农庄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不久前,公司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世界首个深纹核桃全基因组测序,该研究成果对核桃优良品种选育、核桃仁产品的精深开发和核桃营养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大力发展核桃精深加工,提升工业化水平,利用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完整覆盖了核桃全产业链的开发,除拥有全国唯一一款以有机核桃为原料的“健”字号核桃乳“摩尔农庄聪滋”外,还拥有有机核桃乳、有机核桃油、核桃粗纤维粉等多种产品,此外,还开发了天然染发剂、除虫剂等系列产品。通过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发展。
记者手记 关注身边好“云品”
企业小、产业弱,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仍是我省产业发展中的“小个子”。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相比,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显得有点传统,有点缺乏新意。
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予扶持。但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自身遇到的一些发展障碍,也受到外部市场的大量挤压。方便的物流让消费者能快速购买到全球各地的产品,而我们这些身边的好产品该如何吸引到消费者,这是个问题。
省委、省政府把产业发展摆在“十三五”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高度重视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支持这一产业发展。那么在民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支持“云品”呢?让我们就从消费开始,关注身边的好“云品”,让点滴力量汇集起来,助力云南发展。来源:云南网 记者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