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改革创新让盘龙活力四射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6-01 08:58

  凝聚新合力 奋力开启盘龙新征程系列报道之三

  改革创新让盘龙活力四射

18641464716582795

  金星社区工作人员与五级治理楼栋长、小组长入户了解民意。

64031464716582842

  金星社区楼栋长、小组长宣传计量知识。供图

62001464716582826

  盘龙区科级干部坐窗口服务群众。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盘龙区自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进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5年来,盘龙现代化的巨轮在深化改革中破浪前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盘龙社会和经济的活力,而社会治理创新则助推盘龙和谐稳定发展。

  政府职能改革

  行政审批“瘦身”

  服务群众零距离

  今年3月,20多岁的创业者小张来到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他把办理物业公司工商执照的材料递到工商窗口后,工作人员告诉他,审核通过的话,后天下午就可以拿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

  第一次来政府部门办事的他高兴地说,原先以为免不了要跑工商、质监、税务等几个窗口,没想到只要到一个窗口就行了,出乎意料。

  不让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总是“停在嘴上”,避免群众办事“兜圈子”、“绕弯子”,最终让实惠真正落在百姓身上——这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通“末梢堵塞”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

  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盘龙区委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用实际行动筑好“最后一公里”,打通“末梢神经”,让百姓不再“跑断腿、磨破嘴”,将“最后一公里”的“断头路”,建成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按照“流程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要求,盘龙区通过对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取消审批证明89项,优化办事程序48项,减少审批环节59项,压缩时限事项56项。全区现有审批事项207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71项,非行政许可项目25项,管理服务项目111项,平均办结时限提速了30%。

  一方面行政审批项目越压越少,一方面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事项越来越多。

  为了使政务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便民为民利民的服务窗口,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原有窗口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划、消防等职能部门的窗口。中心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全区所有审批事项的单位全部进驻中心,进驻部门39个,设立窗口124个,进入率100%,做到应进必进,一个都不能少。

  服务群众方面,政务服务中心要求全体办事人员“不推不拖”,做到运行高效。“不推”包括:中心建立健全“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政务服务机制,实现“四进中心”(人员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公章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做到收件在中心,审核在中心,批准在中心,出件在中心,杜绝“体外循环、两头办理”。

  “不拖”是要求各窗口部门在依照法律、法规期限的基础上,按照“方便办事、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审批报件实行分类处理、现场会办,协调审批和跟踪服务。向服务对象进行公开承诺,做到限时办结,一件也不能拖。

  “最后一公里”虽然不长,但每个服务环节、每个服务“路段”,都直观地反映出盘龙领导干部的“爱民之心”,在五年的民生大考中,广大党员交出这份精彩的答卷。

  商事制度改革

  率先推行“三证合一”

  新政红利掀起万众创新

  “新政打通了我们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肠梗阻’,以前开公司办个执照,跑东跑西,花费半年才办下来。可这次,昨天我才交材料,今天新的营业执照就交到我手上,太神速了。”

  去年10月2日,盘龙区在政务中心举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启动暨首批企业颁照仪式,这标志着盘龙正式启动“三证合一”的改革。新政施行当天,盘龙区给12户企业颁发新照,拿到新照的昆明理总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盘龙霖雨分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出上述一番话。

  “三证合一”模式是将企业依次需要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到一起办理,实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并联审批,统一发证”,企业或个体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将不用再分别提交手续,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缩短登记时间。 

  去年,全国启动“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盘龙区投身到这次改革中,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为了让这项改革新政推行无阻,盘龙区按照“保留必需、合并同类、优化简化”的原则,实行统一的登记条件、登记程序和登记申请文书材料。工商部门将企业登记信息和税务部门的企业清税信息实时传输到统一的登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商事制度改革在盘龙不止这一项。2014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盘龙正式落地,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取消,“零门槛”可以办公司;取消前置审批,“先照后证”;办证时间缩短,公司年检变年报……各项新措施把登记注册开公司门槛降到史上最低。

  工作中,盘龙区工商窗口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做到1至2个工作日就让企业主拿到营业执照。此外,还减少审批环节,实行“直接审查通过制”、“一审一核制”、“集体合议制”,将原先的四个环节压缩至两个环节。在基层工商分局开展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注册登记业务,让群众就近办理注册登记业务。

  对于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企业登记,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会商合议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重大疑难登记事项进行会商合议。

  除此之外,符合政府扶持政策的企业,工商局还会上门“送政策”,给企业最大的“福利”。

  数次商事改革的新政红利让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大大降低,“激活”了民间创业热情。以推行工商登记注册改革为例,新政施行一年。盘龙区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12.04%,与其他县区相比,增幅最大。

  社会治理改革

  推行“五级治理”模式

  织就群众工作的“经纬网”

  社区自治是城市基层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并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城市管理重要平台的社区才有可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013年12月,盘龙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首创 “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该模式在以前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层下,又下设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

  虽然每个社区看上去只是增加了几十名居民组长和楼栋长,实际上是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管理中来,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将社区服务功能向下延伸。

  继金星社区试行“五级治理”模式后,2014年5月,盘龙区在全区8个街道42个社区全面推行“五级治理”。

  在原区、街道、社区三级治理基础上,按照400至600户居民设一名居民小组长、250至400户居民设一名楼栋长,充分发挥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和“宣传员”的“五大员”作用。

  收集社情民意时,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是社区的“眼”和“耳”;传达政策法规、解决难点问题时,是社区的“嘴”和“腿”;维护社区和谐时,则起到“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在纵向上确保政策宣传真实到位、社情民意反馈及时、联系群众更加紧密,在横向上保障基层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机结合以及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充分行使。

  纵横相间,盘龙社区“五级治理”模式织就起一张群众工作的“经纬网”。

  “五级治理”在盘龙区推行的过程中,很多街道、社区创新出更多的工作机制和管理经验,使“五级治理”的模式日趋完善和成熟,社区自治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

  在拓东街道,结合网络化大服务的管理机制,拓东打造社区“五级治理”一张网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将社区原有的三级、四级网络与“五级治理”的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相结合,网格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楼栋,真正做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鼓楼街道创新考核制度,推出“日巡查、周小结、月评议、季考核”的管理长效制度,实现了管理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规范化,激发出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工作活力,破解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管理瓶颈,让他们真心诚意为居民、为自己的小区服务。

  联盟街道以“邻居有话对我说”、“幸福圆桌会”等活动为重点,采取定时定点接待、民情恳谈、入户走访、电话听取、意见箱等形式,由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居民小组长、楼栋长面对面听取并收集居民意见或建议。

  青云街道金沙社区,社区理事会与物管公司联合处理居民反映问题,既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物管公司因为有了社区的支持,工作也更加有“底气”。

  盘龙“五级治理”模式让居民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也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社区管理模式上的示范样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未来5年,盘龙改革创新的脚步会越来越快,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好工作,不断开创盘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 通讯员陈华报道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