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强理念:绿色西山的生态发展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5-26 09:07

  “求真务实 绘出西山美好发展蓝图”系列报道之二

  强理念:绿色西山的生态发展

18211464196198515

  五采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资料图

53601464196198609

  大观河水质保持稳定。

48761464196198703

  船房河广福桥段水质比较好。记者刘凯达摄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珍爱生态、注重绿色发展和建设。

  “半城山水半城湖、半城春色半城梦。”在近年的发展中,西山区委也为群众勾绘出一幅美好的生态图。守住山水之秀,西山区委加大了滇池治理的脚步,通过持续投入和系统措施,让滇池水更清;五采区复绿,滇池面山补绿,让滇池西岸更美。发展绿色经济,从生态旅游的兴起,到对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扶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西山发展的始终。

  思想决定行动。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思想,在于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广大党员群众心中。过去五年,在西山区委的领导下,“党建+生态”的发展模式被逐渐认可,通过“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西山区渐渐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母亲湖”的守望

  滇池清,昆明兴。作为拥有草海全域和13条出入滇河道的西山区,肩上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更重于其他区县。

  天刚蒙蒙亮,滇池水面还透着丝丝凉意。李云丽和姐妹们摇着船桨,唱着渔歌,开始了一天的打捞工作。船驶进草海,李云丽站在船头,双手握着长长的抄网,左右开弓忙碌起来。“乱丢乱扔的,我们就捞起来。丢的人看见我们这么辛苦,也会惭愧的。”

  身为党员的李云丽,在西山区妇联的组织下,带头组建了“巾帼打捞队”,2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洁净,成为滇池水面上飘扬的一面鲜活“党旗”。

  一个个李云丽默默守护着滇池母亲湖,一项项治理措施的开展,让滇池水更清更亮。

  2013年新年伊始,围绕“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西山区积极开展集镇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入湖。截至目前,完成海口、碧鸡街道办事处23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完成庭院雨污分流设施建设249家,有效杜绝环滇池污染源入湖。

  2014年9月,西山区全面完成海口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这是西山区资金投入最大的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经过综合整治的海口河有效解决了防洪、畅流、通达、截污、生态等问题,让流入滇池的水更清、滇池周边环境更美。

  2015年夏天,西山区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据12个水质监测点的数据,西山13条出入滇河道,水质已经基本达标。

  滇池湖滨带湿地是滇池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西山区将环湖生态带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作为加快滇池综合治理、改善滇池环湖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四退三还”工程,环湖生态带建设已初具规模。

  走进山邑村湖滨生态公园,两旁树木葱郁、绿意盎然,精致的园林小景让人驻足流连。山邑村原有居民214户512人,因村庄临滇池而“生”,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排,曾经也是滇池的一大污染源。西山区开展滇池治理“四退三还一护”工作之后,对山邑村实施了搬迁,并将退出的地块建设成为生态公园,进而保护滇池水体。

  如今,在西山区委“党建+生态”的引领之下,绿色不但成了西山区转型发展的主基调,也为辖区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五采区穿“绿装”

  “这里是滇池面山,又是上风口,风大的时候,风沙扬尘都吹往市区,植被不好还造成水土流失。”过去,普坪采区一直被作为昆明水泥厂的主要供料产地。1996年,在昆明水泥厂关停后,采区遭到废弃。 

  可当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经过几场大雨的洗礼,层层新绿,硕果满枝,青草绿树在阳光下摇曳,看到这充满勃勃生机的一座座青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座采空的矿山。

  近年来,昆明市出台了《关于对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重点区域植被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将33个“五采区”植被修复片区分为片区开发、捆绑开发、纯植被修复和不再采用植被修复4种类型。西山区普坪、石咀、白沙地3个采区纳入片区开发之列。

  从2013年开始,面积350亩的普坪五采区陆续种上了杨树、滇朴等共7万多株树苗,成活率90%左右。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治理,原本沟壑纵横、黄土飞扬的五采区,现已重新覆盖上绿色植物,春雨之后,植物愈发绿意盎然。

  普坪片区为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范围内,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占地面积735亩的白沙地、石咀采区已于1994年封停,列入西山区白沙地(含石咀)片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项目范围,并于2013年3月报经市政府同意延长修复工作时限。

  “白沙地片区是昆明市‘城镇上山’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面积约3738亩,是集生态植被恢复、滇池治理、城中村及旧城改造、高尚居住社区、城市次商业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运营开发项目。”西山区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该项目的社会投资主体,区政府与企业签订了《西山区白沙地片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合作协议》。现已按照规划完成工程进度和总投资的90%以上,目前正在开展该片区道路绿化及边坡绿化工程。

  除此之外,根据《关于对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重点区域植被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被列入纯植被修复治理的西山区白鱼、古莲采区,由西山区筹资93万元,于2013年9月前全面完成了植被修复任务。

  工业园区的绿色效益

  来到位于海口工业园区的云南铜业胜威化工有限公司,机器的声响和车间里忙碌的工人,无不显示出企业的朝气。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当前不少磷化企业受市场影响、陷入困局的形势下,胜威化工还能正常运作,得益于两年前在西山区帮助下完成的一次“绿色改造”。

  “产品不升级,价格就上不去,设备不更新,成本就降不下来。”该企业负责人多方设法获取资金,又正逢银行贷款政策紧缩,正着急,前来走访的西山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提供的建议,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云南铜业胜威化工有限公司顺利申请到了昆明市2014年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金,40万元的扶持迅速到位,让低谷中的企业提振了信心。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让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仅无烟煤一项,1年就为企业节约了600万元的成本。

  生态好推动产业兴,一直是西山区委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坚强理念。2011年,西山区投资3.35亿元在海口工业园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可处理垃圾1000吨,每年可发电1.6亿千瓦时,实现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然而,这只是西山区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西山区不断加强新增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审批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执行了评价制度,对国家明令禁止、限制、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一律给予了否决。

  过去5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西山区在优化升级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等轻型产业,实现了从偏重到轻重协调的良好局面;在产业布局调整上,规划建设海口工业园区、长坡物流园区、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园区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通过大力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按照初级到精深的调整思路,不断促进资源型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下游产品、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就地转化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

  山水园林“新”城区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一文中,曾作出如此表述。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西山区,这篇文章为山水园林新城区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山、水、人、城,是一衣带水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就是圆全体西山人民一个生态家园之梦。在西山区甲壳城市附近西苑浦路边,一条清澈的河道流过,两旁种植的绿树已经长成,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抹灵性。“这是老运粮河的支流,经过水质净化后又回流成为景观河。”若不是西山区滇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把眼前的清澈同乌黑的老运粮河联系起来。西山区辖区内老运粮河在西苑浦路被分为两支,东支截污水至第三水质净化厂,在进水口闸门外共设有临时截污堰三座,西支由第三水质净化厂回水形成。

  凌驾在河上的一根一人抱粗的水管,是经第三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中水,也就是目前老运粮河的西支。经处理后的河水已达排放标准,每日有2万方中水经由管道回送。以甲壳城市附近西苑浦路为起点,穿过碧鸡路,又回到水质净化厂,两支交汇于净化厂回水补水处,再继续沿老运粮河河道,流入草海。活用滇池水造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过去5年中,西山区委在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定位上,将各个要素分解到区域规划,通过城市周边生态屏障和西山公园的改造升级凸显“山”,用活滇池及入滇河道显现“水”,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道路美化、绿化,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体现“园林”特色,营造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功能。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过去5年,西山区委努力探寻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从入滇河道综合治理、湿地建设,到水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的升级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态势,为昆明营造碧水蓝天。“半城山水半城湖、半城春色半城梦”的山水园林新城区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报道)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