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统筹城乡发展携手共奔小康

来源:日期:2016-05-12 04:08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确保2018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战略和部署,是昆明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立足昆明实际,由政府主导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昆明农村发展落后、农民脱贫困难、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一、 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力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覆盖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的基础。但随着昆明城乡人口流动不断加快,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难以平等享受落户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限制,为此,昆明要立足实际,在推进市民化过程中既要重“面子”还要重“里子”。要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分类制定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的落户问题;实施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3%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二、 实施精准脱贫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精准扶贫战略是我国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允许让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昆明现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的省会城市之一,2014年底,全市还有21.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昆明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围绕“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扎实在干部队伍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做到对扶贫对象分类指导、因贫施策、对症下药,实施城市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的战略,特别是要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2018年底以前实现全市重点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人口脱贫,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

三、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幅减少城乡互动成本

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金融可以弥补农村金融稀少的缺陷,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实现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长期以来,囿于农村发展落后的原因,城乡之间的资源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包括农产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导致很多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而日渐萧条。互联网作为突破地域、时间等限制的新兴技术,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广泛拓展农村的购销渠道,丰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吸引大量有技术的人才回到农村创业。昆明可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进驻阿里巴巴的600多家商家,给昆明现代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格局;通过网络营销策略发展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减少城市居民寻找优质旅游目的地的成本,使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庄得到发展。

四、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昆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突破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培育高产优质安全的新品种,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鼓励规模经营生产,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设立农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到2020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50%以上,培育“小巨人”农业龙头领军企业30户,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400户,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0个。

五、 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昆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等状况。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是要补齐“短板”,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在加强公共政策支持上做文章。必须加快对基础薄弱、资源禀赋较差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道路、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全覆盖补齐短板,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秀美、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

作者: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助教  杨忠艳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