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医疗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为解决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东川区创新体制机制,公立医院资源整合和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同步推进,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是取消药品加成,完善补偿机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按照取消多少、财政补助多少的原则,让利于民。除昆明市每年补助资金300万元外,按三家公立医院门诊药品加成收入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计算,区财政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给予91万元、105万元、114万元补助资金,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公立医院改革考核评价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办法、评价方式,构建双层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与问责机制。区内除市级明确的东川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东川区中医院三家试点医院外,又将区妇幼保健中心确定为区级医改试点,开展了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采取"定员、定岗、定薪"的模式,全员竞聘,薪酬按照绩效管理方案和薪酬管理方案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优化整合资源,实施股份制合作办医。区人民政府和云南城投共同注册成立股份制合作公司,实行股份制办院,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董事会决策、医院班子负责执行、监事会监督的分工负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实现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公立医院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分权制衡,提高公立医院决策监督的科学性和经营管理的效率、效益。四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按照国务院医改工作安排和要求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中心统一对医院进行结算,实行医保向基层倾斜。在三家区级公立医院开展了22个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按病种付费试点;抗生素使用控制在32个品种以内,住院患者使用率为48%,门诊患者处方使用率为20%,急诊患者处方使用率为38%,各项指标均已达标。五是建立医药集中采购供应机制,改变以药养医状况。实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所有医疗机构药品直接通过"云南省药品耗材采购交易监管平台"向省招标采购局提交药品采购订单,省招标采购局通过系统向生产企业分派订单,生产企业再委托配送企业向医疗机构配送药品。建立健全采购机制,除明文规定可以其他方式采购的特色药品除外,不允许公立医院私自网下采购药品,确保了药品安全。2012年12月1日起,东川区三家公立试点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所有药品一律不再加价销售,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局面。六是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放开民营医疗机构设置,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目前,东川区共有民营医院4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家,民营中医馆1家,资产总额超过5000万元,占全区卫生医疗机构总资产的22%。逐步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格局。(东川区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