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五华区创新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新机制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5-11 09:17

  五华区创新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新机制。五华区针对辖区案件多、任务重等特点,以人民调解进法院为着力点,拓格局、抓调解、促对接,设立"五华区民事涉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探索"诉调对接"矛盾化解新机制,实现节约司法资源和当事人满意度大提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五华区先后荣获了"全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项荣誉;2012年-2015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一制度四机制",推动诉调对接依法依规高效。建立诉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民事涉诉调委会定期召集法院、司法局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对调委会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协商,总结工作亮点,汇报阶段工作情况。建立诉前开展调解工作机制。对起诉到法院的民事纠纷案件适宜人民调解的,法院在审查立案前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和特点,引导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建立诉中委托调解工作机制。法院立案受理案件后到做出裁判文书前,对通过人民调解更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在诉讼期限内,经主审法官同意,双方当事人可协商调解期限或由法院指定调解期限。经人民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由调委会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的,法院及时作出裁判。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可依据案件实际情况,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建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机制。经调委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的,人民调解员应告知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建立诉讼调解保障机制。做到三个纳入,将民事涉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纳入全区大调解工作,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以奖代补",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中,司法局负责审核指导人民调解案件,法院负责考核调解工作绩效。2010年-2015年,全区共受理调解纠纷6.94万件,成功调解6.92万件,纳入"以奖代补"5.66万件,发放案件补贴321.327万元。二是突出四个重点,让诉调对接成为解决问题优选途径。抓好调解优先。凡适用调解的纠纷一律先纳入诉前调解,立案前分流适合人民调解的案件,先取号指派到民事涉诉调委会进行调解,实现了简单纠纷诉前快捷化解,复杂案件诉讼解决,减轻了审判业务庭案件压力。抓好包保调解。区法院设立5个包保调解组,由1名法官、1名书记员和1名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对民事涉诉调解委员会受理的人民调解案件进行包保调解,变"坐等调解"为"主动调解"。抓好程序确认。对当事人提出司法确认的案件,由法官当即进行审查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对当事人申请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的,由法官审查后制作民事调解书。强化当事人即时履行力度,以最短时间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打消当事人对"调解协议书"效率的顾虑。抓好结案反馈。调委会调解成功与否,要向法院提供反馈意见,完善矛盾纠纷受理、结案的衔接,为法院对案件的立案提供依据,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处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三是构建"一室一庭三调委",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原则,将人民调解引入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对立案前的纠纷开展调解。不断拓展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领域。2011年-2015年,人民调解工作室共调解各类案件受理各类纠纷2880件,调解成功率为99.8%,有效分流了法院庭前调解案件,减轻法院负担。成立小额速裁庭。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给付之诉的案件,实行小额速裁,提高调解纠纷的效率。自2013年6月小额速裁庭成立至2015年底,共审结案件5275件,占民事案件审结数1.95万件的27.06%。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按照统一保险方案、统一产品责任、统一工作步骤、统一保险价格、统一参加保险、统一调赔服务"六统一"原则,由人民调解员进驻派出法庭,对医疗纠纷进行先行调解。2012年-2015年,共调解医疗纠纷案件177件,其中涉及死亡案件87件,调解成功率100%,涉案标的金额1400余万元。成立保险行业调解委员会。聘请素质高、具有专业知识的调解员进驻法院工作,及时调解日益增多的保险合同纠纷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督促保险公司履行义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节约诉讼成本与法院司法资源。成立民事涉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职能职责扩充升级,促进人民调解与诉讼无缝对接。2014年成立至今,共接待来访群众432人,接听咨询电话161次,成功调解纠纷212件,涉及补偿赔偿金额910万元。

  通过建立诉调对接机制,进一步优化诉调对接机制,降低了诉调成本,提高了调解效率,提升了基层调解员调解能力及水平,得到了省厅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2011年-2015年,依托诉调对接机制化解民事纠纷3033件,调解成功3031件,调解成功率99.9%,有效减少了信访、民转刑和群体性案件,推进维稳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华区委改革办)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