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昆明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用“强基层”带动“富百姓”

来源:日期:2016-05-09 01:09

   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昆明作出的庄重承诺。一方面,贫困成为昆明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另一方面,在贫困的影响下,昆明的一些贫困村存在集体经济落后、基层党组织涣散、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等情况,部分贫困村甚至沦为“空壳村”。

  新时期、新常态下,云南以改革创新精神,因地制宜,用新机制、新理念提出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要求。肩负着“一市带全省”的昆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扶贫带党建,以党建促扶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基层党建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

  腰包鼓了环境美了

  村民点赞“双推进”

  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在寻甸县金所村寨里延伸,一个个美丽的村庄、多彩的民居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到处是党员群众勤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画面……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在这片热土上,处处涌动着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热情与活力。

  追根溯源,这股新活力来源于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自2013年实施以来,寻甸县坚持“扶贫开发到哪里,基层党建就跟进到哪里,扶贫开发抓硬件,基层党建抓软件”,推动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金所村干部高兴地说:“在没有实施‘双推进’以前,晴天尘土飞扬,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雨天又成了烂泥塘,脚都放不下去。现在,水泥路修好了,干净多了,方便多了。”

  群众看到村干部在路边介绍,也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把话匣子打开了。

  村民袁福生说:“以前,村里道路不好走,到晚上到处黑漆漆的,让人很害怕,很早就睡了。现在,路修好了,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到处亮堂堂的,我们还可以经常串串门。”

  村民李文生抢断了话:“我最高兴的还是那个牲口圈,以前我们用木头垛成的墙,牲口经常跑出来,有时,围堵牲口要花几个小时。现在,有了政府的关心,给我们设计建盖了卫生圈,牲口也跑不出来了,牲口的粪便直接流到沼气池,卫生多了,还节省了很多柴草。”

  寻甸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紧紧围绕2017年“脱贫摘帽”的目标,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理念,寻甸县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向基层倾斜。目前,累计整合扶贫资金2.67亿元,建设宜居农房1.69万户;累计整合资金2.54亿元,实施整乡推进3个、自然村整村推进36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17个、易地搬迁1873人;累计整合资金1.31亿元,带动农户投入资金近10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建设2.17万户。

  选优配强“带头人”

  集聚发展力量

  最近,东川区最边远的格勒村的村民感觉,生活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他们发现,干部们往村里、往农户家跑得越来越勤了,干的实事也越来越多了。

  2013年,禄劝县撒营盘镇被列为云南省51个扶贫开发整乡双推进试点乡镇之一。禄劝紧紧抓住整乡推进项目实施的机遇,始终把基层党建这一“虚功”当作“主业”、抓成“实业”,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成立了县、镇、村、组四级“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包保,党组织书记负责,把“双推进”工作列为党委书记年度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责任落实。

  “在‘双推进’中,我们紧紧抓住选优配强‘带头人’这个关键,坚持政治标准,着力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农村优秀人才选为村级组织班子成员,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双推进’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寻甸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不止是格勒村、撒营盘,上山区、下田间、入乡镇、进农家,昆明干部的身影活跃在基层、奔走于一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正在悄悄升温,贫困的红点正在一点点消除。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扶贫工作,离不开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围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昆明着力在队伍建设上“双推进”,建强班子、打牢基础、建好阵地,集聚了发展力量,增强了发展动力。

  把准脉开对方

  从根上消除贫困

  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

  如何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昆明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对各级脱贫部门的重要定位,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脱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司令部”和“指挥部”,进一步压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县、乡、村各级主动扛起责任,建立健全“六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各级脱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参谋部”和“作战部”,建立起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精准扶贫大格局。

  扶贫就像看病,只有把准脉才能开对方。开展“双推进”以来,昆明对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市116个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进行梳理,坚持常态化开展随机调研把脉,着力解决调研中查找出的问题。

  在昆明,扶贫不是嘴上说说,是从上到下的“头等大事”。建立驻村帮扶机制,成立驻村工作队(组)进驻贫困村,定责包干,立下扶贫“军令状”,上至书记、市长,下到机关普通干部,全市广大干部在穷乡僻壤都有了“亲戚”,特困户都有了来自机关单位的“贴心人”,从而实现了贫困户和干部的双向“全覆盖”,确保每一个软弱涣散党组织都有领导挂钩指导。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难点也在“精准”。昆明扶贫考核工作再出实招,改变对贫困乡镇的考核评价方法,问责“扶贫政绩”不过关的领导干部——继《云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后,《昆明市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也出台。

  《昆明市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梳理了考核工作的“指挥棒”,从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脱贫资金四大“硬指标”进行考核,并进行精细划分,采取多种方式,对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评估。此举旨在调整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考核比例,考核重心向扶贫开发成效方面倾斜,倒逼干部在扶贫开发上“下深水”,在提升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党建扶贫,用“强基层”带动“富百姓”,让昆明贫困县脱贫摘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接近。(昆明日报首席记者 李思娴)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