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昆明核心作用加快形成全省最具活力增长核心

来源:日期:2016-05-05 19:08

刚刚发布的《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昆明核心作用,全力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对此,昆明市发改委负责人分析认为,《规划纲要》更加突出了昆明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昆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也会更大。这有助于昆明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级上发挥其辐射力和带动力。

昆明将建“两核一极两区六廊”城市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

构建协调发展城市格局

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要求,昆明市在充分考虑我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功能完备、高效联通、生态宜居的“两核一极两区六廊”城市格局。

“两核”中的一核即包括五华、盘龙、西山、官渡(除划入滇中新区部分)在内的老城区。这一区域将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功能疏解,加快工业企业搬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突出政治中心、文化交融功能,增强科技研发、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国际交流等服务功能,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两核”中的另一核是指包括呈贡核心区和已托管的马金铺、洛羊、大渔、七甸4个街道办事处在内的呈贡新区。这一区域将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生产生活布局,发展新型城市社区,提升科教研发、交通枢纽、信息服务等核心功能,强化四个托管区现代产业聚集功能,有序承接主城四区人口和功能转移,建设全省信息产业发展高地、信息产业核心区,打造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

空间布局中的“一极”则是指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在内的滇中新区。这一区域将着力提升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产聚人、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把滇中新区建设成为支撑昆明、带动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国际化高新产业新城。

“两区”主要根据各县(市)区在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划分。一区是城市发展拓展区,包括晋宁县、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安宁市(除划入滇中新区部分)、嵩明县(除划入滇中新区部分)。通过加快产业园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打造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的重要承载区。一区是城市发展辐射区,包括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升特色产业聚集功能,强化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功能,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六条经济走廊,即主城—晋宁辐射玉溪、普洱经济走廊;主城—宜良—石林辐射红河、文山经济走廊;主城—安宁辐射楚雄、大理经济走廊;主城—富民—禄劝辐射攀枝花经济走廊;主城—寻甸—东川辐射昭通经济走廊;主城—嵩明辐射曲靖经济走廊。在对接省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的基础上,考虑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突出昆明作为“火车头”的带动作用,每一条经济廊道都注重辐射省内其他州市,充分体现我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发展新兴产业

增强对全省经济增长带动力

《规划纲要》提出,昆明市未来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此,市发改委负责人分析说,昆明市“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制定实施昆明市“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

一产方面,以保障我市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实施“4+4工业产业发展计划”,改造提升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商贸及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及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会展业和健康服务业,把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推进创新驱动

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创新对于整个云南省包括昆明市来说都是一个短板,但是昆明在全省来说又有创新优势,例如我省大多数高校都在昆明,多数科研机构也是聚集在昆明,因此昆明在创新方面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下一步,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昆明将着力打造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心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消除阻碍创新的制度障碍,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努力提升科技合作开放水平。建立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建设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心示范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发现、培养和聚集创新型人才,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结构满足我市跨越发展需要。

拥抱增长极

与滇中新区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刚刚被国家批复成立的滇中新区,毫无疑问是支撑昆明乃至全省加快发展的增长极。《规划纲要》提出,滇中新区的建设,要有机融入昆明的城市发展。为此,市委成立了融合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5个专项小组开展工作,按照“规划体系一张图、基础建设一张网、产业发展一条龙、生态环境一幅画”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市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一体发展,打造全省核心增长极。

依托我市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为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全力支持滇中新区依托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商贸、物流、康体休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产聚人、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一体发展。

到2020年,新区城市框架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将基本形成,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对我市乃至全省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实验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策源地。

融入“一圈”

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

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滇中州市的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合力推进6个一体化建设,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着力推进互联互通设施建设,全力推动滇中交通网、航空网、水保障网、能源网、信息化网“五网”建设,加快构筑满足滇中城市经济圈互通共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继续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昆明建成服务滇中、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出口基地。推进主城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及信息服务、会展等服务业。引导重化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向周边城镇转移。

促进市场体系对接对流,依托铁路、航空、公路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加工制造业集中区域、大中型批发市场等载体,加快推进“五港一区”建设,完善滇中城际物流网络,推动形成连接滇中城市快捷、高效、便利的滇中城市物流圈。

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共建共享,发挥昆明中心城市科技、文化、教育、医疗资源优势,主动加强与滇中兄弟州市和滇中新区在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对接,推动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滇中同城生活圈”。

推进城乡发展融合互动,进一步改善主城区和呈贡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服务配套能力,提升城市核心区辐射能力。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积极推动三级城镇、重点镇、一般镇建设。加快推进晋宁、宜良、富民等县城开发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产业、人口承载能力,有序承接主城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

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重要资本,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以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置、森林火灾防范等为重点的区域环境联防联控。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实现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共享。(昆明日报 记者毛韵心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