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增收的根本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好市委“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让富民产业在全市贫困地区落地生根。
一、 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都要强化产业扶贫的紧迫感。一是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一定与产业的强弱有关。如果没有产业,就会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可以说,产业是强县(区)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二是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贫困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只有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才能确保收入可持续。三是产业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铁抓手”。开发式扶贫就是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抓手,一村一策、因人制宜、因户施法,整合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大资源。
二、 让富民产业在昆明市贫困地区落地生根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不仅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大力扶持,更要坚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有机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等多元富民产业,强化农业科技项目支撑,推进“互联网+农业”工程项目实施,促进贫困地区“转方式、调结构”,激发内生动力和创业精神,提高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加快昆明增收脱贫步伐。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要求,从种植、养殖业入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两区两县”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新增经济林35万亩,种植优质马铃薯43万亩、发展马铃薯繁种基地8万亩、商品加工型马铃薯40万亩,发展常年蔬菜基地9.4万亩、季节性蔬菜种植15万亩,种植中药材12.8万亩。调整和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实现宜烟贫困村烤烟种植全覆盖。重点发展商品牛、生猪、山羊、家禽规模化养殖及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立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两区两县”扶持10个以上特色旅游村。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集中,积极发展产销衔接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和整合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在“两区两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设施建设,带动贫困村的畜禽、果蔬和药材等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支持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两区两县”贫困乡(镇)、村建立原料基地或采取“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大金融资源向“两区两县”倾斜力度,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对创办小微企业进行启动性贷款,规模不少于5万元,让全市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高效、实惠的金融帮扶服务。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昆明“两区两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满足人们对安全、天然、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解决“舌尖上的安全”,既是时代发展所需,又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综合发展,还大大增加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要进一步加大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设立有机食品专项基金,用于有机产农品生产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宣传发动、信息收集,对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基地、贫困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形成财政补贴,农户自筹等渠道,建立风险基金,真正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是突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瞄准全市建档立卡的21.23万贫困人口,围绕市场需求和贫困人口意愿实施精准培训,3年内将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次。实行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制度,对“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和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鼓励能人带动劳务,力争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或就地季节性打工。
五是强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工程。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要借助国家实施“宽带中国”的重大战略契机,加快推进并落实好全市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使用特点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这是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基础工程。各贫困乡(镇)要集中力量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启动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副教授 梅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