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贵州六盘水市探索农村改革"三变"新模式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3-23 10:07

  贵州六盘水市探索农村改革"三变"新模式。一是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同时,明确村民委员会以及村集体领办、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作为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承接主体,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将资金投资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强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明确市级和4个县区每年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组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3155工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强化利益分配的导向作用,坚持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各方确认的股权比例建立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推进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开展确权颁证,通过组织动员、调查测绘、方案议决、结果公示等程序,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明确、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推进股份制运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搭建交易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推进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土地流转中,一般按照每亩每年400至700元不等支付农民租金,在3-5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增加5%至10%的比例提高租金,通过5年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每年按20%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在10年内最高达到每亩每年1000元,确保农民通过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为降低农民风险,在具体工作中,要求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如出现市场风险,由企业按照保底价收购农产品,确保农民利益得到保护。通过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按每天50至100元不等支付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目前,六盘水共集聚57.5万个人承包地经营权,37万亩集体土地,41万平方米水域,27000平方米房屋等资源。整合财政资金4.56亿,拉动村集体资金1.04亿,拉动农民投资的资金1.91亿,吸引和拉动经营主体社会资金33.96亿。建设29个产业园区,发展189个龙头企业,培育280个合作社和32个家庭农场。全市红心猕猴桃面积已达17万亩,茶叶45万亩,刺梨20万亩,刺梨饮料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猕猴桃酒、红酒、刺梨酒等产品已经走向市场。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