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态第7期
(总第82期)
中共昆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18日
一、湖北率先立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二、贵州六盘水市探索农村改革"三变"新模式
三、广西上林县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有新招
四、江苏淮安政务服务改革亮点频现
一、湖北率先立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3月1日,《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对全面深改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保障与奖励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一是立法保证容错纠偏不追责。建立健全容错免责、纠偏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并规定了相应的容错免责、纠偏、追责情形。因法律、法规的修改或者国家政策调整等原因,导致改革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损失的,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通过立法,力求使"该免责的免责,该纠正的纠正,该追责的追责",通过建立合理的责任机制,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改革者的后顾之忧。二是设立改革项目促进资金。设立湖北改革奖,对在改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财政预算单位开展改革创新所需要的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保障其他单位必要的改革工作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改革项目促进资金,对本地区重点改革项目、年度优秀改革项目、困难地方和单位承担的改革试点项目和其他确需资助的改革项目予以支持。《条例》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且实绩突出的干部。三是改革工作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条例》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改革事项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对改革工作中超越法定权限和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抵制、阻扰、延误改革,或者拒不执行改革决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平台,及时受理、核实、处理单位和个人的举报、投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应当纳入全省地方和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分级分类考评机制,采取日常督办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重点考核年度改革项目实施情况与效果、跨年度改革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四是四种情况要追责。《条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改革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主管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其予以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者依法追究其责任:(一)超越法定权限或者滥用职权的;(二)抵制、阻扰、延误改革或者拒不执行改革决定的;(三)非法牟取私利的;(四)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二、贵州六盘水市探索农村改革"三变"新模式。一是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同时,明确村民委员会以及村集体领办、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作为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承接主体,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将资金投资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强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明确市级和4个县区每年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组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3155工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强化利益分配的导向作用,坚持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各方确认的股权比例建立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推进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开展确权颁证,通过组织动员、调查测绘、方案议决、结果公示等程序,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明确、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推进股份制运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搭建交易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推进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土地流转中,一般按照每亩每年400至700元不等支付农民租金,在3-5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增加5%至10%的比例提高租金,通过5年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每年按20%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在10年内最高达到每亩每年1000元,确保农民通过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为降低农民风险,在具体工作中,要求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如出现市场风险,由企业按照保底价收购农产品,确保农民利益得到保护。通过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按每天50至100元不等支付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目前,六盘水共集聚57.5万个人承包地经营权,37万亩集体土地,41万平方米水域,27000平方米房屋等资源。整合财政资金4.56亿,拉动村集体资金1.04亿,拉动农民投资的资金1.91亿,吸引和拉动经营主体社会资金33.96亿。建设29个产业园区,发展189个龙头企业,培育280个合作社和32个家庭农场。全市红心猕猴桃面积已达17万亩,茶叶45万亩,刺梨20万亩,刺梨饮料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猕猴桃酒、红酒、刺梨酒等产品已经走向市场。
三、广西上林县县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有新招。广西上林县积极破除县乡医疗服务壁垒、优化服务资源,形成了"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了乡镇卫生医疗服务能力,逐步解决了基层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求的新途径,获"2015中国十大民生决策"荣誉。一是实行"三统一"管理。实行人员统一管理,由县人民医院根据医疗卫生任务、岗位职责要求和医技人员特点统筹调配使用,制定管理岗位设置、竞聘上岗方案、竞聘上岗人员工作职责、医务人员流动管理等多个条例、制度,实行全员竞聘制,敢于砸破"铁饭碗",对县医院本部及9个分院医务人员岗位"重新洗牌"。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业务由县人民医院统一管理,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做到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业务指导、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设备药品采购和管理,统一工作考核"五统一"。对县乡两级财务统一管理,分别核算,县人民医院对各分院的财务支出、基础建设、设备采购进行统一审核。二是深化人事改革。县委、县政府给予县人民医院充分的人事自主权,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分院)院长由县人民医院考核任命,报县卫计局批复;卫生院副院长和县医院中层领导,由县人民医院聘任,报县卫计局备案。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流动机制,从社会和大学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建立人员流动机制。三是实行双向流动。通过推行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医生可以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双向流动,建立了城乡医务人员相互调剂的机制,分院选派人员到县人民医院跟班学习、接受培训,县人民医院长期保持有27名专家骨干到各个分院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各分院挂职业务副院长(9名)每周至少到分院进行业务指导一次;选派18名临床一线的业务骨干到各分院长期蹲点工作,加强对分院的业务指导。同时制定工作计划表,建立专家定期定向会诊制度,让乡镇病患者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到分院接受治疗。四是开展双向转诊。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制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对危急重病人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直转县人民医院治疗。对需动手术但难度不是很高的,可以请县人民医院本部医生主动到乡镇卫生院实施手术,免除病人来回奔波之苦。群众可以到就近的乡镇卫生院看病,对危急重病人直接转到县人民医院本部住院、抢救、治疗,避免了排队、挂号、候诊、就诊、办理入院等程序。群众自行从乡镇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不必在县人民医院本部住院的可转回到乡镇卫生院治疗,在县人民医院本部手术后康复阶段的病人可转回到乡镇卫生院继续治疗,形成了"以县带乡、县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四、江苏淮安政务服务改革亮点频现。近年来,淮安市以打造"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在建设大政务、服务大发展、服务大民生上出新招走新路,创新形成政务服务可复制、可推广的"淮安模式",持续放大了淮安政务服务改革品牌效应。全国政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调研组评价"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与政务服务工作,堪称全国样板"。北京、浙江、新疆等136家单位到该市学习考察。亮点一: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全面彻底,市政务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标准化项目试点单位。以"三集中三到位"(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职能处室向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审批事项进驻中心到位、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为抓手,全面推进集中行权,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市直57个部门700名工作人员,设置262个窗口、154个后台工作岗位申请事项当场办结率达76%。各进驻部门通过递状、确权、启用专用章三步骤,将事项终审权全部授权至窗口负责人,推行要件齐全"无排队即办服务"。各类许可和服务事项的办事环节均在市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全程监控,杜绝"一手审批,一手腐败"现象。亮点二:全国首创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评审勘验新模式。为解决投资建设项目办理时限长、中介多、盖章多、收费多、材料多的"一长四多"问题,淮安在全国首创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即联合评审、联合踏勘(测试)、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审批服务新模式,将"四联合"涉及的28个部门51件事项分类细化,明确6个办事节点并固化各节点的岗位、流程和监管职责。同时开设"四联合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各项工作制度、业务流程,实现事项办理在线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目前,联合图审由原来85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联合勘验由至少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实现了四个方面积极转变:由不完全联合向全过程协同转变,由自我决策向专家预审配合科学决策转变,由弹性服务向标准规范效能服务转变,由人工蓝图审查向在线电子审查转变。亮点三:全国首创"分段制衡、分部协同、分线保障"的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再造。将原来的土地交易、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产权交易、药械采购、机电设备招投标六大交易类别业务流程均按照"行业中心"建设管理模式,整合成立淮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形成"分段制衡、分部协同、分线保障"交易流程模式,有力推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后的深度化学融合,缩短了工作流程,提升了效率。亮点四:"政务微博"架设政务便民互动新桥梁,全国领先。创新打造"互联网+政务"便民服务新平台。"@淮安政务"博文阅读达2309685次,互动数35629次,处理网民建言16702条。用务实的服务、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把握"微博"互动核心要素,塑造政务服务"微势力"。亮点五:全省首创市级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制度体系,成为行业改革模板。针对医用设备采购监管缺失、亟须规范的现状,市政务办牵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科技人员与相关专家以及医院实践工作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管办分离"与"按规模分类、按流程操作、按职责分工"的原则,精心设计与固化交易流程,在全省首创市级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制度体系。出台《淮安市医用设备集中采购试行办法》以及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标准化系列化示范文本,成为全省市级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制度体系模板。亮点六:全省政务服务管理系统推广淮安服务重大项目模式。建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超前介入联系机制、进展情况报告机制、特事特办创新机制、长效服务机制等五项机制,快速推进重大项目早立项、早落地、早建成、早达效。设立"101% 服务团队流动红旗",对挂钩单位、服务部门等以优质服务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确定50个年度重点项目并根据项目进度动态调整帮办项目库,在全国首创在线电子化联合图审,接图、分图、汇总反馈与专家审查意见全部在网上完成,被江苏省政务管理系统借鉴学习。
中共昆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