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市场力量推进结构性改革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旧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伴生物。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比例失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环境资源容量超限与“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大量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高投资与低消费长期并存,增长动力结构畸轻畸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空间结构不合理持续发展,等等。
我们且来看一组数据。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2%、42.6%、48.2%;美国1947年的数据相应是9.3%、37.7%、53%。就三次产业比重来看,我国目前基本上和1947年的美国处于同等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1947年的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而我国人均GDP在2014年是7500美元,是美国的4倍多。这意味着美国在人均GDP是我国的四分之一水平的时候,其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了GDP的一半。
仅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就可以看出,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形成,是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计划体制思维长期固化有关。
对于如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其中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不仅决定着供给方,也决定着需求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需求短板有所改善,供给方依照需求方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但总体来看,由于政府对金融资源及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相当程度的垄断和对行政资源(即组织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完全垄断,导致供给方不能够完全适应和符合需求方演进的要求,由此导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紧迫性。
鉴于此,必须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着力消除妨碍市场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试错纠错”功能,在充分竞争中促进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促进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是继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让市场充分发挥“自组织”功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向社会发展和市场生态的改良,实现由经济增长引擎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华丽转身;继续深化行政管理改革,重点解决“中梗阻”,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主要立足于解决经济负外部性问题。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生态。加快国有企业从非主业领域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民营企业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从财税政策、资本市场、法制环境等全方位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以及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特别是要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改革,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
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尽快推出适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国内市场要求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杨英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模式在新时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调整,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能够提供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科学答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此为基点,正确认识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以是否形成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为检验标准。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各种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交换体系。因此,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其是否有利于发挥各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是否形成了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
把握促进经济增长的多层次举措。从政治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资本、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来源是技术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长阶段转换体现为产业体系升级,并会出现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变化。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包含多个层次: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基于要素投入的各种要素市场促进政策;三是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各类改革;四是有利于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构性政策;五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各类创新战略。这些多层次的增长促进举措构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显然有别于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所开出的药方。
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生产力发展受到阻滞,意味着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体系方面存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一是通过并购、破产等方式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二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切断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各种软预算约束纽带,构建新型平等竞争体系;三是通过建立多层次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不同创新环节、创新模式上的作用;四是通过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形成适应新阶段全球竞争的市场主体,实现技术与产业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其中,生产环节中的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以及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是很多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环节寻找答案,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摘自《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作者刘元春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