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启动滇池治理集中视察
5个视察组分四阶段进行视察
昨日,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滇池治理集中视察启动仪式在海东湿地环湖截污展览厅举行,这标志着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对滇池治理进行集中视察的系列活动将全面展开。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拉玛·兴高宣布集中视察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志伟主持启动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静、戚永宏、郭子贞、马凤伦,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吴庆昆及省、市人大代表,专家,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启动仪式。
戚永宏在启动仪式上说,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把滇池治理作为全市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来抓,以大幅度削减主要入湖污染物为核心,以改善滇池水质为目标,全力开展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草海水质污染指标大幅度下降,主要入湖河道水质不断改善,滇池总体水质改善明显。昆明今年将实施88个滇池治理项目,把滇池治理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滇池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滇池治理,在立法、监督、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积极回应市民关切,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做出在今年开展滇池治理集中视察活动的重要决定。整个集中视察活动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3月份,重点是环湖徒步视察;第二阶段安排在5月份,重点是河道综合治理情况视察;第三阶段安排在7月份,重点是水源地保护情况视察;第四阶段安排在8月份,重点是对滇池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专题询问。通过3次实地视察和1次专题询问,旨在准确掌握滇池治理的工作现状,全面梳理成功经验,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此次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常委会主任担任组长;成立5个视察组,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全部参与。除邀请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参与外,还邀请了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水文局的领导(专家)及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专家及市“一湖两江”专家督导组专家给予指导。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和多层次的舆论引导,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滇池保护、人人参与滇池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集中视察活动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号准脉搏、开好良方,竭力为打赢滇池治理这场硬战出谋划策、添砖加瓦,确保让滇池早日重现“高原明珠”的秀美风光和迷人风采。
链接
自滇池补水工程运行以来
滇池外海水质已呈向好趋势
2009年以来,昆明在滇池外海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范围内开展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工作,全面实施生态建设。整个滇池环湖湿地建设工作共完成退塘、退田44669亩,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4514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4305亩,拆除防浪堤43.1公里。2014年以来,在原有滇池湖滨生态基础上,高水平、高品质、各显特色,提升改造、建设11块湿地。目前,海埂公园提升改造、盘龙江西岸入湖口湿地、王官生态湿地、斗南生态湿地一期、捞鱼河湿地提升改造、海东湿地、晋宁东大河水上森林生态湿地一期、盘龙江东岸入湖口湿地已基本完成建设,西华湿地、观音山南湿地、观音山北湿地正抓紧建设。退人退房、退塘、退田的实施,有效消除了滇池核心区域人类生活活动及农业生产营养物质产生,湖滨带湿地与湖滨林带的建设与恢复,形成从陆生到水生逐步过渡的湖滨生态带,成为控制滇池入湖污染负荷的有利屏障,通过防浪堤的拆除,增加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实现了“湖进人退”,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又重新出现。
滇池属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水体置换及循环周期长,自净能力极差。2013年通水运行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每年引水5.66亿方入湖,首次实现滇池生态补水。同时,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工程建成后实现每天77.5万方的水质净化厂尾水不再排入滇池外海。工程运行至今已满两年,共调水10.71亿方。工程运行前后滇池外海营养化水平明显好转,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70下降到61.4,已有从中度富营养向轻度富营养转变的趋势,叶绿素监测指标明显降低;滇池外海透明度也明显好转,上升率为48.5%。滇池外海氨氮、总磷浓度明显降低,高锰酸盐指数及总氮也呈下降趋势,补水改善成效显著。可以确认工程运行前已经有效控制的滇池外海水质恶化趋势,自工程运行后已实现反转并呈向好趋势。今年1至2月,滇池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65,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去年明显提高。(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马雪荣 唐丽 董宇虹 孙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