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运粮河入湖口湿地成了红嘴鸥栖息港。 记者刘凯达摄
石安公路新运粮河支流末端截污改造治理中。
大观河水质稳定。
滇池兴,昆明兴。对于拥有草海全域以及11条入滇河道的西山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句6个字组成的简单口号,而是作为昆明主城核心区的责任与担当。
2月28日,在昆明市召开2016年滇池治理暨草海攻坚工作推进会后,西山区迅速行动,抓好会议精神落实,认真分析当前滇池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精准开展整治工作。
本报记者跟随西山区调研工作组的脚步,实地感受了西山区滇池治理,给昆明带来的变化。
精准治理“因河施策”
河道截流净化,中水回用装点景观,是西山区在河道治理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第三水质净化厂进水口,是调研行程的第一站。良好的植被情况,是西山区河道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老运粮河流经五华区、高新区及西山区,起于城市郊区,穿过闹市区,止于草海,是入滇河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中西山辖区段起于人民西路,全长4.2千米。由于河流所经地域复杂,加之截污工作繁重,水体颜色有些发黑。但在入口处,一道由沙袋筑起的临时截污堰,已将河水截断。据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西山区辖区内老运粮河在西苑浦路被分为两支,东支截污水至第三水质净化厂,在进水口闸门外共设有临时截污堰三座。西支由第三水质净化厂回水形成,两支交汇于净化厂回水补水处,再继续沿老运粮河河道,流入草海。
凌驾在河上的一根一人抱粗的水管,便是经第三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中水,已达排放标准,每日有2万方中水经由管道回送。以西山区甲壳城市附近西苑浦路为起点,穿过碧鸡路,又回到水质净化厂,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抹灵性。
既然老运粮河通往草海,河流上游的污水问题目前尚未“根治”,那位于西山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守住吗?在老运粮河入草海口湿地,记者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进水口的“黑水”,在第三水质净化厂出水口已经变得十分清澈,于积善村附近流入草海。入湖口湿地,成片的滇朴林和路两边的香樟显现出春天的活力,在经历一个寒冬之后依旧挺立。入湖口湿地筑起的生态围院,成了一个天然的红嘴鸥栖息港。“十年前我曾经和家人一起来野餐,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太美了。”陪家人前来游玩的市民刘女士说。
2006年,西山区率先在草海开展“两退两还”生态带建设工作,共完成“退塘还湿”1099亩,栽种乔木近9000株,种植水生植物96.45万丛,完成投资1919万元。以老运粮河入草海口湿地为代表的湖滨景观转变,正是西山区对改善滇池水环境持续投入的有力证明。2008年,昆明市在滇池流域开始全面推行“四退三还”工作,在此前“两退两还”的基础上,西山区相关部门进一步清查了草海沿湖各企事业单位、村庄水塘、鱼塘的使用以及产权情况,并开始进行清退工作。
“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今年5月31日前,要完成草海湖滨生态建设前期工作,6月30日前,要完成12个水塘和106个鱼塘共计919.5亩的清退工作。”西山区环境综治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退塘还湿”工作的进展、重点难点分布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支流整治与辖区改造同步进行
在西山区的主要入滇河道中,新运粮河就是其中支流最多的一条,需整治长度达11.9千米。渔村沟,便是其9条支流之一。
由轨道公司负责,正在进行综合治理的渔村沟,目前看起来还是一个工地,但已经可以看出河道的基本雏形了。“原来的渔村沟就在现在的支渠旁边,水体发臭、河道面不规则。当时周边都是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排污管网,污水乱排的情况很常见,治理难度大。”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对渔村沟以及几条支流进行综合整治,包括了河堤清淤、环境整治、绿化和截污等内容。
新运粮河起于人民西路,止于滇池草海另一入湖口,长4.45千米,平均宽9米。“新运粮河主河道综合治理已于2009年完成,在人民西路桥头和梁源三期背后分别设有2个中水回补点,为第三水质净化厂中水,主河道景观也受到市民的肯定。支流治理是新运粮河目前治理的重难点。”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西山区共计完成新运粮河治理河道整治工程2.28千米,占总任务量11.14千米的21%,未完成的8.86千米正与片区开发同步推进治理。
“正在进行围挡施工的是采莲河支流杨家河段215米的整治,施工完成后,杨家河将成为箱涵河。”西山区道路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杨家河段的整治与西山区168号规划道路建设同步,委托片区开发商建设。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全长11.4公里,作为昆明市的主要入湖河道,流经严家地、船房、大坝、福海等区域,自新河村汇入滇池草海。
西山区福海街道负责人介绍,船房河的综合治理,是从2008年开始的。在污水治理方面,船房河目前采取的是“末段截污”方法,从船房污水泵站,将污水拦截,送往位于福海乡阳光小区旁的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由设在船房河畔的清水回补站排入船房河中,每天大约有2万多方,这股水流成了现在船房河的实际源头。此外,西山区结合河道原有绿化情况,对沿线绿化毁损缺失较为严重的地段实施补充乔木、灌木,增加现有植物景观层次,有效提升了船房河的绿化层次和景观效果。
河道宽阔,景观丰富,河水清澈见底,河道保洁人员正划着小船打捞水面上的落叶。这是记者随调研组一行在船房河广福路桥看到的场景。而距离百米远的阳光南路另一座桥上,飞翔的海鸥和市民构成了一幅和美的景色。
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开展污水处理配合河道及入湖口湿地建设,加上片区内湿地植物、陆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部分河段水体已接近或达到III类水体标准。今年1月,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近年来,随着河道水质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红嘴鸥青睐于来河道里栖息、觅食。今年,原来没有红嘴鸥踪影的采莲河,红嘴鸥数量有200多只,这正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证明。
水清岸绿,道路平整通畅,在五家堆湿地附近,葳蕤的河长林,已经成为路旁最美的景观。入滇河道综合治理,包含了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临、岸线公共空间贯通、生态修复、河床清障清淤等多项内容,每一项都不容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西山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大观河边的五家堆湿地公园,过去是个村庄,村里人外出打工、经商后,把房屋租给外地人养猪,一个只有70多户人口的村子,最多时养了9000多头猪,猪粪污水直接排入大观河。现在,西山区伴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结合片区的搬迁安置,将五家堆建成了湿地公园,与大观公园南园连为一体。
赏心悦目的景致,印证了大观河的改变,这也是西山区河道综合治理的典范。
精准治污加强长效机制
在对新老运粮河、采莲河、船房河、大观河部分支流的截污治污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当天下午,西山区紧接着召开2016年全区滇池治理暨草海攻坚工作推进会。
“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昆明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面镜子,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把滇池治理作为重大工程、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推进会上,西山区对于昆明市2016年滇池治理暨草海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贯彻和解读, 对2015年滇池治理的成效和工作作了通报,并安排部署了2016年度滇池治理工作。
以项目抓治理,是西山区未来滇池治理工作的一大重点。
目前,市级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初稿已经编制完成,随后西山区将进行认真研究,对未列入市级规划的要主动积极与市级汇报争取。同时,按照市级下达的《2016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今年西山区牵头实施的工程类项目有21个,配合市级实施的有10个。涉及的相关单位将严格按照任务目标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或达到年度投资目标。
强化资金筹措,是治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西山区要加大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资金申报力度,积极推广PPP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滇池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治病要治根,滇池治理也要紧抓关键环节。西山区将全力以赴,争取滇池外海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浓度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列入国考的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乌龙河水质达到IV类;新运粮河、老运粮河水质达到V类。未列入国考的金家河、正大河水质达到IV类;采莲河、太家河水质达到V类这一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河道治理、环湖截污、生态湿地建设等工程的实施。
三分靠治,七分靠管。西山区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日常监管,区级相关执法部门将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危害滇池水体、违规排污的行为。同时,加大对湖滨生态带、入湖河道和支流沟渠的管理,完善排水支次管网河道截污系统,全面提升截污治污系统效用,以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确保发挥效益。
对滇池保护治理重视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西山区将高度重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西山区目督、纪检监察部门将按照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督促考核力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强有力的督导检查、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和严厉问责,促进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
下一步,西山将采取有力措施,以精准治污以及“河道三包”为抓手,攻坚克难、团结一心,全力推进滇池水污染防治及草海治理各项工作,让草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昆明“会客厅”。(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