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中国拥抱“供给经济学”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6-01-11 09:46

  供给经济学的横空出世

  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孟德尔、阿瑟·拉弗、万尼斯基、诺尔曼·图尔和保罗·罗伯茨。其中拉弗因为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并在80年代跻身里根总统经济顾问而最为知名。

  供给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针锋相对,因为后者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一度倍受官员喜爱,因为它满足了官员干预经济的“动物精神”和英雄主义情结。而供给经济学的诞生,恰逢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

  半个多世纪以来,凯恩斯主义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也?凯恩斯本人说的坦白,因为“从长期看,我们都已经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言下之意,我的方法虽然是短视的,但能短期见效;而要等到那些长期合理的政策产生效果,我们都已经死了。因此,尽管凯恩斯主义倍受诟病,但由于它对政治家的短期蛊惑力,它不时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例如林毅夫所谓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新结构经济学”)。

  大萧条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去美国游说时任总统罗斯福,推销“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投资创造需求来摆脱经济困境。1933年凯恩斯在《纽约时报》发表《 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并于次年拜会罗斯福。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也的确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凯恩斯主义尚未奏效,1939年二战爆发。

  作为罗斯福新政核心之一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典型。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缓和产能过剩,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罗斯福也加强了政府管制,特别是著名的《Q条例》,对利率水平管制。

  二战导致美国不可避免地进入“战时经济”:大量企业军工化,市场的力量急剧萎缩,政府的各类管制不断增多,政府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二战结束后,美国又接连陷入新的战争泥潭: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持续压制市场力量的发展,也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危机。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中东战争导致石油危机,油价飙升,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胀。由此,美国经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状态(stagflation)。滞胀的出现挑战了经济学家的知识边界,因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通胀与失业率应该是负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而在滞胀状态下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这也令凯恩斯主义手足无措。

  压垮实体经济的还有不断累加的管制。1980年,美国联邦管制的成本约为今天的8000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4000多美元,这是巨大的隐形税。

  在卡特总统任期(1977-1981)内,经济局势恶化。究其原因,是卡特沿用凯恩斯主义的战术,企图通过刺激需求来摆脱困境。但是由于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非周期性的需求不足,而是高成本结构导致的供给不足,刺激需求的政策不仅没有把经济拉起来,反而加剧了通胀。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最终在滞胀泥潭越陷越深。里根尖刻地嘲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用通胀去打击失业,又用失业打击通胀,最终结果是通胀与失业一起打击了美国经济”。1980年里根凭借他的幽默当选美国总统,“衰退的定义是你的邻居没有工作,萧条的定义是你自己没有工作,复苏的定义是让卡特没有工作”。

  供给经济学的精髓

  凯恩斯主义遭遇滞胀困境,成就了供给经济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供给经济学是向古典经济学的回归。19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依定律”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听上去与直觉不符,但有更深刻的道理:只要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家是理性的,就不会创造“无效供给”(产能过剩)。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解释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以70年代的滞胀为例。经济增长受制于供求规律。对于增长乏力,凯恩斯主义开出的药方是:需求不足,政府应该刺激需求。而供给经济学则认为,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不该生产的生产太多,同时消费者需要的东西缺乏供给。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刺激需求,只会令问题变得更糟。导致供给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政府管制太多扼杀了创新,要么是税负太重抑制了供给。

  可见,供给经济学的要义是如何让供给变得有效。该理论认为,改善供给的关键是提供恰当的激励:第一,减少政府管制,促进企业家的创新;第二,降低税负,提高个人和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要刺激生产必须增加资本积累并刺激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减税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的措施。以拉弗曲线为中心的减税理论是供给学派的中心。供给经济学的精神实质是对“小政府,大市场”、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坚定信仰。例如,乔布斯发明了iphone手机,iphone手机的供给自动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美国消费旺盛的背后,则是企业家源源不断的创新供给。

1 2 3 4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